一、
是不是经常看见你妈妈、姐姐们双手叉腰并指着你的鼻子说:“没良心?”
是不是经常被七大姑八大姨教育,“孩子,你要理解下做父母的不容易”?
你是不是很委屈:“我明明很体谅他们啊,我哪里做错了?我不过有点急躁、冲动而已。我是她的孩子,她的兄妹,难道他们不懂吗?”
对啊,就是因为你急躁、冲动,他们才不懂啊。
二、
小时候,我总是惹得妈妈不高兴,我以为她只是喜欢哥哥。
大学的时候因为我成绩突出,辅导员经常会介绍一些兼职给我。当然,这些兼职都是给小学生辅导作业。大学这几年我和这些小朋友以及他们的家长都相处得很融洽。毕业的时候还被家长挽留可否在本市工作。那时候我就想:唉,我怎么在家里不那么招人待见呢?看来,真是家人不喜欢我。
参加工作后,大表哥听说我大学辅导学生成绩很好,便把小侄女交给我辅导。小女孩长得很水灵,但是作业一踏糊涂。
你说,这都上初中的学生了,连加减乘除都不会,简直难以置信。我教她一道题,她懂了;把里面数字改改,她便不会。喔,我的天。
“你究竟怎么读书的?”
“你真的在听我讲解了吗?睡着了吧?”
“你在神游吗?”
“你小脑袋瓜里都装些什么呢?你在学校压根没有学吧?”
小姑娘一句话也不说,就呆呆地在那坐着,一动不动。嘴巴嘟得高高的,眼泪吧嗒吧嗒地掉落在桌子上。突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我如梦初醒,这才意识到,自己刚刚竟然不由自主地发起火来。
三、
我究竟怎么了?我以前不这样的。我遇到过比她难缠的孩子,那孩子听个课蹦蹦跳跳,就没有消停的时候,我不是一样耐心地教他,直到他愿意学吗?我也遇到过比她基础还差的学生,高三了,所有课程都得从初中学起。我那时候却没有半点抱怨,一直想方设法帮助她。
是我现在没有想办法帮助小侄女吗?不是,我有的是办法。可是……对,我态度出了问题,我的情绪出了问题。
《沟通圣经》上说,你在沟通的时候,你的外貌打扮、情绪、动作、语气以及表情,一直在与人沟通,虽然你一直在用积极的语言与他人沟通,但是你的非语言已经暴露无遗了。在沟通过程,比起你美妙的话语,与你沟通的人却更愿意相信你的非语言表达才是你真实的想法。
对,一定是我刚刚非语言表达让孩子难受了。我没有注意自己的表情,但是刚才我都用了什么语气?反问,对。全是反问。这样的语气谁能接受呢?很明显,没有人愿意与一个经常使用反问句的人沟通。
再回想下我们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虽然没有对我们的亲人有直接言语伤害,但正因为他们是我们的亲人,所以,我们才一直很随意。在外头,就算遇到再不喜欢的人,如果有交集,我们也还是要和和善善地跟别人交谈,以免冷落了别人。但是在家里,我们认为父母不了解我们的工作,不理解我们的想法,我们便不交流、不沟通。而父母们呢,看见我们不说话,以为我们与他们不亲近,不爱他们。
学习基础不好,成绩不理想可以说是读书人经常遇到的问题。小侄女也正是因为遇到类似困难,才会来问我以寻求解决方法。所以,我更应该多包容她,而不是以“为她着急”的借口来伤害她脆弱的心灵。
很多时候啊,我们总是犯这种类似的错误而不自知,尤其是越亲近的人,别说非语言沟通了,就算是语言沟通有时候就是一把把闪着寒气的尖刀,冷不丁地给你亲近的人插在心口。
比如:
“给我滚!”“白眼狼,早知道你会如此,我就不该生你。”
“离婚!我不爱你了!”“我们分手吧!”
“别人家的父母都不这样,为什么你们不能给我更好的生活?”
诸如此类。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也是为何我们经常伤害了亲近的人而不自知的原因了。对亲近的人总是随心所愿,不顾及他人感受,这是一种病,得治。
四、
怎么治?对症下药!《沟通圣经》告诉我们,沟通分为两大块: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1】
语言沟通很容易理解,就是我们要学会说话。说话是一门艺术,说得好,大家心情愉悦,畅快一天;说得不好,大家可能几天冷战甚至一辈子心里有疙瘩。怎么办?
1、多说好话。好话不等于说谎话,好话一定要切合实际才能让听的人感觉到你的真诚,听起来才舒心,毕竟谁都不是傻子。比如:“你穿什么都好看”,这是套话,是恭维的话,看起来是好话,但是不走心。“我觉得你今天穿这件衣服特别好看,衬你肤色。”这一句称赞得恰到好处。听得人自己很开心。
2、是不是一直说好话啊?有些人让我提意见,我总不能只说好的吧?
这好办。你在给出意见的时候,可以适当给点建议。比如:“我觉得橘红色那件衣服会更适合你。”想想看,一个人寻求你意见,一定是他(她)遇到了困难。如果你只给出好与不好,对与不对。可能并没有给予到对方最想要的答案。
【2】
非语言沟通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我们可以分别看看这些非语言沟通都有哪些,我们可以如何利用它们,为我们与亲近的人良好沟通加分。
1、距离
亲近的人之间沟通,距离太远会有“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一般,
亲密关系的两人最好在0.5~0.75米之间。
如果父(母)子之间近距离聊天,往往会让你有一种温馨的感觉:“哇,好幸福的一家人。”当然夫妻间、好友(异性朋友除外)间也是如此。有一种现象也很能说明问题,比如我们小时候,大老远就会喊:“爸,妈。”但是长大后就不愿意叫了。除了害羞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习惯远距离打招呼,但是久了我们发现自己已经不愿意远距离沟通了。其原因就是远距离沟通会让人原来越有远离感。
2、方向与姿势
人们比较容易跟坐在对面的人争执,较少跟坐在旁边的人争论;如果你愿意与一个人沟通,你一定是定定地站(坐)在那而不是欲走还休。
我们做父母、子女或者妻子、丈夫、好朋友的,都好好检查检查:
(1)生活中在与亲近人沟通时,是否背对对对方?是不是在与对方对面时,两人更容易起冲突?
(2)是不是经常没有站定就跟亲近的人把话说完了?是不是经常被家人吐槽聊天没有用心?
如果是,那你就应该好好改变这样的交流方式了。
3、面部表情
为什么吴奇隆在《步步惊心》被吐槽“面瘫”?就是因为他与人交流时没有表情。一个人如果对别人的谈话没有任何表情容易给人不好的印象,比如:他(她)没有认真听我说话”,“他(她)对我的态度非常不屑”。那么我们在与人交谈时需要怎样做才能体现礼貌与认真呢?
(1)表示认同对方观点时,我们可以轻轻微笑,适当的时候还可以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比如:“你说得对”,“你说得真好”。
(2)听见别人悲伤的事情,你不能表现得无动于衷,毕竟别人竟然跟你谈论,一定是信任你并希望得到你的安慰。此时,如果你嬉皮笑脸或哈哈大笑,那真让人讨厌。(当然,如果你有把握说个幽默话题哄笑对方,那也是可取的。但是多数亲近的人更愿意得到你的安慰与同情)
4、眼神
眼神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经常强调,与人交谈的时候要注视他人的眼睛,(读者大人,可否诚实回答我,你平时是否认真执行过这一个动作?)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做到。可想而知,在与亲近的人沟通,多数人也不会去注视他们的眼睛。我记得一次父母与我谈话的时候,我一边看电视,一边回答他们的问题。虽然我很认真回答他们了。但是他们没有听我说完就走了。我当时不理解,我父母说了一句:“你眼睛不离电视半眼,压根就没有心思与我们沟通。”他们说这话的时候,眼神里满是落寞,语气里全是失望。我现在想来,确实做得很不对。《沟通圣经》中谈到,良好沟通中眼神交流的时间应该等于谈话时间的2倍。
5、情绪
在我看来是非语言沟通里最重要一环的。因为语言上表达错误还能解释,情绪表达一般都是一个人当时的情感,没有谁会认为:“我误会了你的情绪。”
我们为什么会把不好的情绪给了我们最亲近的人?因为我们总是潜意识给自己一个借口“在亲朋好友面前不必装,不然太累。”一旦你这样做了,你的坏情绪会随时爆发,而你最亲近的人刚好就在你坏情绪的重灾区。无论是忍受你的情绪还是反抗你,这都会让对方深受其害。
怎么办?
都说“情绪是一匹僵马”,但既然情绪是一匹马,就说明它是可以驯服的。如何驯服情绪这匹马呢?管理你的情绪!比如:你想生气的时候,想一想这件事真的值得你生气吗?你生气到底有什么用?很明显,多数发怒都是自我伤害的行为。因为事情发生了已经无法挽回,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都说“患难见真情”,亲人与挚友是这个世界上任何时候都会拉我们一把的人。所以,他们值得也应该得到我们的用心对待。
为了不再那么随意地、无知地伤害到我们爱的和爱我们的人,良好沟通,我们必须一起学起来!不仅要学会巧用语言沟通,更要善用非语言沟通。如此,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和谐,幸福指数才会越来越高。记住: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的能力不是金钱能买得来的,你必须学。对,你应该现在马上去学习并练习它。
灌头鱼,前25年是绵羊级乖乖女,后几十年立志做一个自立,自强,自主,自司并努力折腾的女子。不快乐,不停歇。
我有一个目标:读100本书,写100b篇书评;100首诗词,写100篇诗词翻译。
公众号:灌头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