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说过,未来在小城里会办很多类型的活动。
目前,除了读书会以外,每周二晚上还有营养学习会。
主讲人是美食营养家大J,北京创业10年回汕的二宝妈。
有人说,营养这块有什么好学的,不挑食就是营养全面啊?
有人说,生活本已苦逼,还要折腾营养,人生好像没乐趣?
有人说,买本书自己钻研就好,干嘛大老远去听什么课呢?
讲真,这也是我以前的困惑。
01
大多数人对“吃”这件事不关注,是觉得学营养是一件很虚的事情,以为学完之后,每天想吃什么还是照样吃,不会改观。
也有的人会摇头,认为营养不必学:不就是每天吃东西时不要偏食,每种食物都吃吗?
“不挑食”是一个非常泛的说法。难道世界存在的每一样能入口的东西,口感还不错,我们就应该去吃?
这是需要打个问号的。
有些日常中普遍以为可以吃的食物,其实不适合每个人吃。
小时候很天真地说,全世界都知道香烟这东西危害健康,怎么还能生产呢,就应该禁止啊,大人们们怎么还蠢过我这个小孩子?
现在知道了,由于某种商业利益或其它不得已的原因,总有东西违背原则地存在了。
就像做菜的师傅面临众口难调的局面,不得不重油重盐,甚至偷偷倒入增味剂,只为了迎合食客那挑剔的味蕾,把生意做出大规模。
所以,能生产在市面上、摆上货架、出现在饭堂里的,未必就是健康的。
如果不幸遭殃,没有人在那一刻想到提醒你,除了自救自醒。
在营养方面挑剔和认真,是自主选择的体现。在“吃”之上,把掌控权放在自己手上,不听任别人随意安排。
身体是自己的地盘,我的地盘我做主。
如果没这方面的意识,就像人生没有自己做主,时间总是等着别人为你安排。是不是有点可悲?
一开始,我老爸对营养课抱有成见。他认为吃都吃了几十年,按照之前的模式进行下去就行,身体早就习惯,何必扭转轨道?
其实,他不知道,多数的土壤不那么肥沃,甚至贫瘠,以致于不再含有应有的养分子,动物吃了这些植物,其肉奶蛋的养分也受影响。
再加上,不当的食品加工过程,使营养素流失。
另外,现在人的工作性质与几十年前的不同。不仅社会发展速度更快,普遍压力更大,还有更多人需要在屏幕前费脑,像我这样每天会码字和思考。
与非脑力工作者相比,脑力工作者的日常营养成份配比,显然不同。听完我的分享,他也觉得有道理。
现在,不是单纯追求吃饱,而是吃得能让大脑高效运作,有更多的创意产出。
02
很多人听到“学营养”会无感,是觉得抽象和扫兴。
那些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化物、维生素.......微观世界的名词,肉眼看不见,好干巴巴的感觉。
还有人认为,课上肯定提倡少油少盐。老是这么计较的话,简直就把嘴封住了。作为吃货,人生世界还有什么乐趣?
干脆睁眼瞎吧,假装不知道营养这件事情就好了,必须讲究那么多,人生苦短,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呗。
其实,这是观念的束缚。
![image](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05122-dc5fa17fe5295a9a?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人常常有短视心态,看重当下食欲的“情非得已”,却不把明天的自己当自己。当下的“爽”,是要以明天的健康为代价。
关注营养,是“治未病”,减少上医院的可能。
现在所谓的“营养过剩”,常常是某一类别,如“游离糖”、“饱和脂肪”等过量导致。而它们,恰恰就是每个人特别嘴馋的“甜腻”和“香脆”。
洪兰老师《从大脑看人生》还提到,幼年个体汲取的营养影响成年表现。
二次世界大战末期,阿姆斯特丹、海牙等大城市因德军封锁而缺粮,人们饥饿到掘郁金香球根来吃。
结果这些1944年底至1945年5月盟军解放荷兰期间怀孕的妇女,其孩子成年后反社会人格和暴力一般人高出了2倍半。(34页)
印度洋中的模里西斯研究者追踪1559名3岁幼儿20年,看有营养补助和没有的孩子长大后犯罪的机率。结果,这两组在攻击性、过动、行为上有显著不同。(35页)
反面教材
讲究营养,不仅为了自己长远以后的健康,也影响父母、伴侣和下一代起码30年的生活品质。
想想,当年老时还一把冻龄少女的样子,和年轻人打成一片,没有太大的精力差异。
当别人弯腰驼背腿脚不麻利,你还能穿着比基尼到处游玩,晒自拍,脸上皱纹根本看不出实际的岁数。
学营养的副作用,就是你无法和同龄人一起慢慢变老****。你喜欢这样的人生吗?
正面教材
另外,讲究饮食健康,未必牺牲口感。怎样在“美味”和“营养”上那得平衡点,这也是需要学的部分。
03
既然营养这么重要,那你跟我说哪本书好就好了。我能认字,又看得懂,何必听个课?
以前我也这么想,但只有你亲临现场,才知道是怎样不同的感觉。
首先,主讲人很重要。
大J超爱吃(by the way身材极好),又是持证的公共营养师。
原来在北京创业也与美食和营养相关,经常时不时往北京周边的有机农场跑,那些这个那个的内幕比谁都清楚。
她在这领域深耕很多年,有经验,有实力。每节课还会补充最新的营养研究和资讯。
另外,读书与“面对面”最大的不同是,语言范式。
营养课上,讲者采用口头表达(自然语言),如同邻家姐姐那样坐下来,跟你面对面聊天,很亲切。
现场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渠道感官的介入,听者容易记得深刻。即使是老太太,也能听明白。
而是书面语言,为了省纸便于传播,终究是言简意赅,微言大义,肯定精简,甚至拧干了“水分”。
那些字里行间的信息,若没人帮着解读,一般人读不出来。功力不足者,自是觉得“干”到咽不下去。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作者的书籍作品遍地都是,还有人愿意花重金听他一场演讲;为什么学生手里都有教材,还需要老师上课讲解。
线下的面对面,互动性更强。每次课上,我们还会分享自己上次课学习后的运用。
有什么疑问直接开口交流,大家进行思想碰撞。
在这个过程中加深自己的思考。就着课上的内容,座下的学习者会分享个人的例子,也是书本上的知识外延和补充。
另外一个附加的收获,可能你不会想到。
那就是,在这里认识一帮同频人。和你同样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朋友在一起,不会感到生活中很孤单。
周围没有其他人理解你,不怕,在这里抱团取暖。上一次课上,我们还畅想到,要一起活得很老,搭乘豪华的游轮养老,哈哈~~
从第一次课开始,我就深深地对这门课产生兴趣。之前也写过文章《“营养焦虑”时代 | 当温饱不成问题,如何吃得对,吃得好?》。
有趣的是,今年年目标就有”学营养“的内容。以上这些都是我来参加课程的原因。
下班后提前到这里,大J亲自下厨,全都是我喜欢的低油低盐的健康食材。
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一起来吃饭。
她的“战场”
只要来的时候,别带这么大的勺子,哈哈!
期待下一次,在这里遇到关注健康的你!想参加,在本页内找找我的个人微信号,注明“营养”。
在汕头每周二的晚上,收获精神食粮,收获嘴上的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