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行业
社会发展,知识迭代更新,跨学科学习都已经写进了课程标准,不在是新鲜时髦的词汇了。昨天,故事力的李彬老师来到学校和大家畅聊了一个半小时,吃饭的时候各自说起职业的经历。我突然想起当年杜郎口模式,这个曾经风靡整个教育界的奇迹,其实背后的操盘手是中国教师报的一个编辑,虽然后来李记者因为经济的原因跌落神坛,不可否认的是,记者的敏锐性和高度的概括及独特的视角,确实推动了一场教育变革。今天陈主任来了学校,分享了他目前在读书籍,以及正在思考的事情。原来一个非学科的人,思维会更开阔,视野更具国际化。就连读书的脚步也会更快!一问,陈主任以前也是编辑。以前觉得当老师的人可以胜任任何角色,现在发现记者和编辑更厉害。所以彭南科从记者到企业家再到自媒体,让自己成为古法制作人,就不是无法理解了。只有跳出学科,你才可以发现世界,语文老师真的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也有老师一直在前面引领,逼着前行,是真的可以成为教育家了!经验最后能够落地,一定是有理论支撑的,感谢那些家逼着自己参加各种培训,即便是碎片式的读书,也让自己有了清晰的方向。
开学典礼,宾校兴奋的告诉我,三年前只有250人,第四个年头才开始,操场铺满了小菠菜2300多人,十倍的增长!我告诉她,我以前的学校60个班,3000多人,所以我期望自己可以到规模小点的学校,现在看来是没有这个希望了。想想当年秦局长说把学校办的小而精是有道理的。帝国的扩张带来繁华的同时,也会有弊端。
早上在正门值日,一年级的家长各种不放心,久久不愿意离开。突然想起,以前的我们,开学第一天,家长们带着孩子走进校园,看着她走进教室坐下,然后跟老师打个招呼就放心的离开了,当然也有那些趴在窗口,犹如偷墙角的,老师只能出来把他劝离。那时的校园闹哄哄,但是家长离校园有近距离的接触。可是疫情开始,校园杀害案,迫使学校关紧大门,严防死守。关了门,也就关了一个可以了解的渠道,校外放学点总是不合适站在那里聊天的。以前嫌弃家长来学校乱丢垃圾,现在他们丢垃圾的机会都没有了。家校之间的剑拔弩张,是否也跟家长不能进校有关?不敢乱下结论,只能自己想想。以前老师抱着教本和家长一起走出教室,边走边聊,于家长是最欢喜的事,此时,于教师也是幸福的事!微信聊天,网络沟通总没有人与人面对面的温度。
以前车马很慢,只能爱一个人,从前,教育也很单纯,整个社会是听从教育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