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第一节情绪专注:一招提振你的注意力
❤️行动如躯体,感受如灵魂
行动/全身心感受(身心合一模式)
行动/担忧,幻想,焦虑(身心分离模式)
分心走神的原因与危害:第一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义的事情,第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
其实看到这些我很想说,我之前的很多年都没专注过,几乎都是在一心二用,好像也没有作者说得这样恐怖,当然这不是个好现象,今年我也在慢慢的改变,比如说早年会一边看电视一边打毛衣,一边上网聊天一边打毛衣,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剧,现在出门也还是会一边开车一边听书听课听音乐,或者一边做饭洗菜一边听书听课听音乐,我现在阅读或者做冥想的时候可以专注。看来以后要慢慢的训练自己的专注力。
❤️收回感受,回归当下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最好的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
第二节学习专注:深度沉浸是进化双刃剑的安全剑柄
❤️人类情绪和能力优劣的根本差异
主动选择信息的能力/深度沉浸
❤️深度沉浸的方法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具体清晰/泛泛模糊
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
极度投入、边界清晰/分心走神、做A想B
第三,获得有效的反馈
及时有效
第四,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难易匹配
➕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
➕审视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
➕审视自己的练习量~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
第五章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第一节匹配: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
❤️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
❤️距离太远的,我们把握不住
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无论他们是令人痛苦还是令人享受的
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
❤️一切为了匹配
拆解目标~几乎所有的行动达人都是拆解任务的高手
第二节深度: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何为深度学习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20%和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以阅读为例,从浅至深依次为:听书、自己读书,自己读书➕摘抄金句,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
可见“缝接”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而大多数人只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缝接知识”这一步,因此,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
所以,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如何深度学习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
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需的知识写出来
当你精心打磨的作品打动了别人,它产生的影响力将远比每天都写但缺乏深度的思考要大得多。
三是反思生活
❤️深度学习的好处
深度学习除了能让我们不再浮躁,能磨练理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跨界能力的提升。
深度学习还能让人产生更多灵感。
还能让我们看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产生洞见。
深度之下的广度才是有效的。
❤️为浅学习正名
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第三节关联:高手的“暗箱”
❤️无关联,不学习
知道信息点,关键信息点,行动和改变
绝大多数人习惯以孤立的思维看待事物,喜欢花大量时间收集和占有信息:而另一批先行者则更喜欢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聪明起来。
❤️事不关己,不关联
知识的关联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当然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隐藏条件不能忽视:你需要明确的目标或强烈的需求。
❤️如果获取关联能力
首先手中有锤子
其次输入足够多
再次保持好奇心
最后,常说一句话
❤️一切在于主动
看完这一章节我好想说,这不正是我当下的状态,从2016年开始学习就是为了匹配,因为在家做饭多年所以学营养学,接下来也学了心理咨询师,后来发现不匹配,果断放弃,后续我学的所有东西都是为了自己想出书做准备。
我最开始看书就是阅读完了啥也不记得,后来摘抄金句,能记得的也有限,今年在卡卡阅读营的阅读比去年有了进步,除了摘抄金句,有的时候会思考,也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目标。偶尔还会跟朋友聊书里的内容,也是为了让自己更精进,每一期都报名阅读打卡。
拿去年练钢琴来说,一开始是瞒着家人的,所以除了每周上课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练习,所以每次的学习进度就不快,到2022年听完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以后,我如同开了挂,每天在家开始练琴,特别是基础指法练习,每天练习十分钟和两天,三天练习半小时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
现在的我每天抽时间练习,一周上课最少两次,每次上课都被老师表扬,让我更加自信满满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