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赏模式是伴随互联网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通过粉丝的拥护赠予获得收益,可以称之为粉丝经济,最开始在文学网站、微博等内容平台推出,随后游戏、网络视频聊天、直播蔓延开来,再随后的,京东提出给快递员打赏,然后笔者又了解到海底捞、西贝等餐厅也盛行起来,他们在服务员胸前弄一个“二维码”——只要你觉得服务员很用心,就可以拿出手机扫一扫,给他“打赏”,有的餐厅是3元,也有的是4块。
有趣的是,据了解,这种模式,最近在酒店行业也开始实行。如汉庭最近就推出了“清洁师积分打赏功能”,客人在APP为清洁师点评并打赏——满五星则可以打赏200积分,客人账户积分扣除后,清洁师账户积分即时增加;而未满五星则可提出意见和反馈,无需打赏——获得打赏的积分可以订酒店、订机票、买商品;100积分相当于1块钱。
为什么打赏模式会在服务业流行起来,打赏真的可以刺激我国服务行业的服务水平提升吗?
传统企业一直都在提要服务升级,要提升消费体验水平,然而,大部分传统企业还停留在装修、店面、服装、美女帅哥等这些外在的东西上,少有企业会想到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服务内容,比如服务人员与客户间的互动、客户享受服务的便捷性、一味地追逐自己的个性可能短时间可以吸引到不少人,但很难持久,以餐饮行业为例,浮夸的装饰设计比不上美味的食物,美味的食物总有吃腻的时候,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维系是从0-1,从1-100甚至可以无限延伸的,最厉害的服务型企业一定是哪些关注到客户情感,愿意主动恰当地与他们的客户建立情感联系的企业。
打赏模式的诞生,是否就代表传统企业的升级从本质上发生改变了呢?
我们设想这样的情况,你去逛一家店,导购员如果突然拿出一个二维码或者登记簿,说客人您好,你加我好友吧,或者我留个你的联系方式,以后有新款活动什么的优先给您说,这时候你一定是尴尬的拒绝的,这人谁呀,怎么这么唐突,我的个人信息可是相当宝贵的,加了你别一天一个广告两天一个活动,想想都心累,要是所有店都让我加他们,我岂不是烦死了,走了走了不逛了。当然,也可能你此时购物开心,服务人员让你心情放松,你觉得加她不错,于是就同意了。但我想大部分人应该属于前者的。
人对自己的个人隐私信息总是期望享有绝对主动权,一旦别人想要获得,通常内心的保护因素会启动,就开始防备拒绝排斥,但是如果由本人发起,主动给出个人信息,这种情况就是愉悦的,放松的。
所以我们回到服务升级问题上,先举个例子,你第一次去一间理发店理发,那个给你弄头发的人你非常满意,你下次再去理发会不会优先想要他给你服务呢?一般人们在接受服务时更倾向自己熟悉的服务者,而这份熟悉除了对方为你提供服务让你满意之外,你主动表达的对对方满意的态度,会快速加深这份熟悉感并让服务者对自己满意,下次再主动更好地为你服务。
再回到打赏模式上,我们看到京东打赏快递员、海底捞扫码打赏、清洁师积分打赏虽然严格说来是为服务人员设定的隐形考核指标(做的好打赏多,做不好被投诉),但其实主要是开放客户的主人翁权限,满意就好评,高兴就打赏,这种将评分权巧妙交给客户的方式简直一举三得,管理者不用头痛评分,服务者多劳多得,客户主动权更强,看起来好像很美好奥。
不过我们仔细思考一下,这种所谓的打赏本质上跟淘宝开创的好差评机制是否如出一则?在理想状态下,三方获利,但如果服务者很努力服务了,但是客户不认可,就是不给打赏,而另外一些服务一般的人因为遇到很好的客户,总是获得额外赏赐,长此以往想必适得其反,虽然这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不排除它仍欠缺公允,可能超出打赏功能的本意。
笔者认为虽然打赏功能是一种向客户开放自主与服务者建立情感联系从而反向刺激服务者服务更好的手段,但是在分配打赏金制度上希望能理性严谨,从团队视角出发,以本职工作为基,奖赏为辅来将这个模式更好地运作下去,千万不要变为为博眼球一时兴起的游戏。任我行云流水供应链电商系统中的员工创业模式跟这种打赏激励制的原理相类似,在这个模式中,员工(主要是指连锁门店的服务人员)通过服务绑定,以可以衡量的指标为服务者创收从而调动服务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这个激励功能主要适用超市连锁等服务行业。
无论是打赏也好,奖励也罢,无非都是为了能从内因调动人的向上向善能力,为企业带来为个人带来更多正面的影响力,从而持久长远地发展下去。只要信用和评价机制完善,这种正向的刺激作用是可以起到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