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诚意正心的难点:是做到没有私心,不自欺
【华杉讲透】:“我们可能每天都会做自欺欺人的事。和他人有不同意见时,争论很容易变成争胜,希望自己胜过对方。这就是私心钻进来,心不正,意也不诚了,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在欺骗别人,这是欺人。所以要践行诚意正心。怎么用诚、善把自己的意填实,不给欺妄的念头留一点儿空间?那就要时时刻刻用笃行的事警醒自己。”
首先,今天我在工作中切实地体会到了昨天学到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能够对事物有清晰的判断,并且按照“本末先后的顺序去做”真的是“近道”的境界,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做不到。做不到有很多原因,比如说,今天遇到的情况是,做的时候根本没有对「事物进行判断」这个环节,直接开干,也就是说,在不知道『本末先后』的情况下,直接套案例,也不管对不对,有没有用,做这件事的唯一目的就是完成它。
我突然有一个想法是,如果真的较真地从“对不对,有没有用”的层面质疑这些事情,可能就会发现,都没啥用,没啥用还做它干啥?不做它又干啥呢?
这其实就是华杉老师在《华与华品牌五年计划》中讲道的「制造工作」的情况。“除了外部的广告公司、咨询公司,企业内部的市场部、品牌部,同样有制造工作的需求。“制造工作”也是我发明的一个词组,有的人工作,有的人制造工作。大量的工作都是工作人员为了证明自己在工作而制造出来的。”
今天这段话突然让我想起华杉老师在《周二课堂》上讲道「贵言」:“你们就养成一个习惯,自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话,不要说。我们某同事,他以前在别的咨询公司,他每天都在说自己不知道的话,回答自己不知道的问题,你不管问他问题,什么问题,他马上回答。后来我就奇怪了,我说:‘这个问题,我觉得你并不知道啊’,你怎么要回答呢。他说:“反正我养成习惯,我是做咨询的,那客户问我,我必须得回答呀”。我说:“你就不能答一个:我不知道吗?二你可以回答‘这个事不在合同范围之内,不归我管’,你都可以回答,但是你非得给人意见。当然呢,他也希望,不管怎么样,你说的对不对他也没有很在意的。你能给我个回答就行。反正仅供参考吧。我说,他可以仅供参考,“我不行”。为什么?我必须要贵言。我的话很金贵。”
无论是华杉老师讲道的「贵言」还是「诚意正心」,它们的共同点是:不自欺。
坦白地说,无论是在对话中处于看似不争辩的弱势位置,还是「贵言」不懂就诚实地说不懂的姿态,都需要更强大的内心。因为,这样的表现在社会中不属于“好”的标准,甚至会被外界认为不够好、软弱,没想法。
我有时候会羡慕一下“普信”的人,因为他们真的很敢说,敢睁着双眼坚定说他们自以为理解,可能真的没有理解的东西。
经过这一年开内部会议的经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大家真的很“水”。“水”的原因是因为客户不懂,对于客户来说,你说都是一些战略层面的词汇,我也不懂,无法反驳。
我深切地体会到华杉老师在《华与华品牌五年计划》中第64页讲道的:“对于任何一个事业,真正懂得怎么干的人是凤毛麟角,大多数都是稀里糊涂,乌龙对乌龙,跟着混,这是他们的生存基础,但主要是客户也不懂。”
“水”的另外一方面,还是回到了昨天那句话:“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也就是说,在做事前是没有以一个研究的态度对事物有清晰的认识和判断的,都是看着别人在做这个,我也去做,而且是东施效颦地做。关键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不自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华杉老师在《周二课堂》中讲道:“每说一个词,一句话,都问一下自己,我是否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我们经常处在,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华与华,我称为“四个不知道”。一做之前,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二做之中,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三做之后,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对于自己不知道,而且敢说出来,其实已经是“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状态,如果再继续作为论据跟别人争论的时候,就已经深深地陷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
不自欺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保持沉默、不争辩。
「胜心」是非常需要警惕的状态,因为它已经脱离了讨论观点本身的层面,而变成了一种关于自身形象的维护,辩论对错、维护观点和立场的竞争状态,所有的对话都是“希望自己胜过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