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讲到,命运多舛的父亲,在他20岁那年,最后一个亲人爹,也在59年腊月饿死了,父亲成了一个孤儿。正感到沮丧无助的父亲,这时遇见了同样是孤儿的母亲,母亲的父母兄弟,也在那个年代饿死了。两个同病相怜的孤儿走在的一起,父亲当时也是倍加珍惜。
接着续
父亲经二妈介绍,遇见了母亲大娋,父亲口中的邻居二妈,也就是母亲的大姑。两个人见面后都没意见,就准备去公社领结婚证。当时父亲是20岁,母亲17岁,结果因母亲年龄不够,公社没批。父亲决定告别家乡,带上母亲去他在湖北修铁路的工地结婚。这也是当时父亲接到他爹的死讯后,临走时,工地闫德录指导员交代的,办完事后就回工地上班。
第二天,父亲带着母亲上路了,因为要步行40里路才能到明港坐火车。这时的母亲,因为常年饥饿,瘦的弱不禁风,已经走不动路,父亲就背着母亲行走。中间走到二十五里岗,他俩在此花了一块钱,下了两碗面条,吃了一顿午饭。吃完,又背上母亲,走到了明港。在明港坐上火车到信阳,再从信阳坐火车到湖北柳林。
父亲和母亲到了工地后,向闫指导员阐述了回去以后的全部经过,以及遇见母亲的经过。严指导员听了非常感动,向父亲说,你两个都是苦命的孤儿,要倍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缘分,让父亲对母亲好一点。
第二天,严指导员就领着父母亲,在湖北李家寨领了结婚证。回来后,给他俩发了两丈四布证,又把工地的理发店腾了出来,作为父亲母亲的新房,亲自给他们举行了的婚礼。
闫指导员又给父亲支了几块钱,叫父亲给母亲做套衣服,第二天父亲就上班了。母亲的生活,由本街上的几个炊事员照顾着,他们一听这小妮的父亲叫汪文朝,也是本街上的,就更关心了,几个炊事员都给母亲做好吃的,母亲在这里一共住了十几天,身体也慢慢恢复过来了。
这天,父亲决定把母亲送上火车,让母亲自己回去,因为工地上,不准住家人。他们都是一百多人住一个帐篷。母亲在这里之所以受到优待,也是父亲以前在这里干的好。不然,没有这个先例。
母亲回来后,先到她大姑家,把那里的情况一说,大姑也就放心了。把结婚证给队长看看,只要有了结婚证,父母就是这里的常住人口了。队长给母亲安排了一间房子,入了队,落了户口。
好,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先叙述到这,下次接着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