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你说孩子与孩子之间区别怎么这么大呢?昨天后台有位妈妈留言,说孩子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还没等她开口,孩子就先嚷嚷着“谁谁谁考得比我还差”。她心里着急,觉得孩子一点上进心都没有,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
这话太熟悉了,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孩子,也见过太多这样焦虑的父母。曾经我也以为,那些表现得无所谓、甚至有点逆反的孩子,就是缺乏上进心。
但在养育我自己俩孩子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无论是无所谓的态度,还是逆反的行为,其实都是压力过载的结果。
每个孩子都有压力,适度的压力能转化成动力。可当压力超过孩子能承受的限度,他们就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有的用“无所谓”来掩饰内心的挫败,有的用“逆反”来表达无声的抗议。
处在防御状态下的孩子,就像一只受惊的小刺猬,你越靠近,他越把自己蜷缩起来。这时候,什么培养自驱力、什么有效沟通,都无从谈起。
其实我们的孩子从不缺少自驱力。你还记得他一岁多学走路的样子吗?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摔倒了爬起来,再摔再爬。还有他非要自己拿勺子吃饭的时候,弄得满身都是饭粒也不让你帮忙。
那时候,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想尝试,什么都要自己来———这就是与生俱来的自驱力。
那为什么这份自驱力会随着孩子长大而渐渐褪色呢?说到底,是各种压力让它蒙上了灰尘。
压力,首先是一种失控感。
常有一年级的妈妈,在教孩子拼音的时候很困惑:“明明刚才还读得好好的,怎么让他自己读一遍,又全忘了呢?”
这一忘,妈妈急了,嗓门不自觉就提高了。结果孩子更懵了———他的大脑被妈妈的情绪占满了,就没有空间思考拼音怎么读了?长期处在这样的情绪压力下,孩子真的会越来越不敢尝试,越来越“笨”。
压力,也是一种过度的控制感。
很多父母为孩子付出全部,从每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菜,到报什么辅导班、考什么大学,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份爱很深沉,却在不经意间成了孩子身上的无形枷锁。孩子像提线木偶,每一步都被安排得好好的,看起来顺顺利利,内心那份“我想自己做”的火苗却慢慢熄灭了。
就算我们意识到不能包办,有时候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不停地指挥孩子:“去写作业”“去练琴”“去读书”。
小一点的孩子可能还会听话,但你会发现他越来越被动,偶尔反抗一下,家长一句“我都是为你好”就堵住了他所有想说的话。
其实,我们的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爱我们。
记得有一次,我上吐下泻起不了床。当时才十岁的儿子偷偷百度了教程,在厨房捣鼓了半天,端来一碗半粥半饭的白米粥。我捧着那碗粥,真心实意地对他说“谢谢”,他眼睛里闪烁的自豪和喜悦,我至今都记得。
那一刻,没有催促,没有指挥,他完全凭自己的意愿做事,体会到了“我能照顾妈妈”的胜任感。这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比任何外在的奖励都更能点燃孩子的内在动力。
所以姐,当我们觉得孩子缺乏上进心时,不妨先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我们给的压力,让他失去了掌控感?是不是我们的安排,让他失去了尝试的勇气?
把属于孩子的责任还给他,把试错的机会留给他。也许一开始他会走得磕磕绊绊,但只有这样,他内心那份与生俱来的自驱力,才能重新发光。
养育孩子二十年,我越来越深信: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想变得更好的自己。我们要做的,不是推着他走,而是解开他身上的束缚,让他能够轻装上阵,自己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