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到乡下看到老屋,脑子里总是闪出儿时的一个场景来:坐在门槛上吃饭。 记得那个时候,我们兄妹几个还都在上小学,家里甚穷,穷的甚至连个凳子也没有几个。没有凳子,便只能坐门槛了。那时地上没有水泥硬化更无砖铺过,门槛便足够高,坐着也舒服,因此每逢吃饭的时 候,门槛便成了我们兄妹几个争夺的主阵地。
无数个农忙时节的黄昏,兄妹几个并排坐在门槛上,喝着母亲熬的稀饭,蒸的红薯,那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呀!吃完后,我们几个串门的串门,看连环画的看连环画,唯有父亲卷起一枝烟,坐在门槛上,望着对面黑黝黝的山,听着屋后那棵大丛树上的猫头鹰啼叫,长长舒口气后,便悠闲地品尝起那斗香烟来。
小时候,感觉雷雨下的特多, 坐在门槛上边吃饭边看雨,也别有一番情趣的,记忆中似乎每年最起码也要有那么五六次吧。农村的雨似乎很频繁,雷雨来之前,是必须要打闪电的。每到午后,先是哔哔啵啵的火花在山头处时而哗哗的闪出白光,轻雷有规律的夹在其中跟着唱和。过得一会儿,风和云便一起来了,风助云势,黑压压的云彩便似个魔鬼般障了半个天空,厚黑厚黑的;又仿佛是千军万马在天空中纵横驰骋。云彩变幻无常,一会儿这个样子一会儿那个样 子,像小学课文《火烧云》那样,不同的只是火烧云是黄的,雷雨的云是黑色的罢了。风够大的话,大概只需五六分钟,除了山的某个脚落翻着个鱼肚皮,其余偌大的天空便已被黑云全都罩将起来了。这时,雷声更猛更激烈,时而似个老年人发出轰轰隆隆的苍老吼声;时而又像个二三十岁的壮汉一声长啸,发出震耳欲聋的圪嚓圪嚓声,接着便是闪电哗哗哗的闪个不止。良久,等到雷和闪电把声威显足后,方才听见霍飒飒的一声,无数个雨点一齐洒在了地平上。这时候,我们一家人便一起挤在门口看雨了。看完雨,接着便又是看云看洪水,看朗润的山,看绿雨洗过的草和树,看傍晚黄昏的晚霞。之后忙着疏导沟里的积水,呆望着散去的云,呆望着衔泥的燕子,呆望着洗净的山林·····
啊!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后来,我当兵去了,一呆就是20多年,很少回家,妹妹们也出嫁了,全家人团聚的次数则少之又少,再也没有坐在门槛上吃过饭看过雨……唉!如今坐在门槛上吃饭, 大概只能在梦里才会出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