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谎言:田承嗣的生存之术
主讲:姜鹏
随着史朝义等人的败亡,安史之乱正式结束了,但是安史之乱带来的负面影响却远远没有结束。
安史之乱晚期,唐朝中央政府之所以能够用较快的速度剿灭史朝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皇帝唐代宗李豫采用了招降的策略。当时李豫下令,叛军只要脱离史朝义的指挥,站到朝廷这一边来,以往的过错概不追究,而且还要大大奖赏。在这种政策下,史朝义麾下大量的叛军领袖依附了中央朝廷。这些叛军领袖归降以后,继续占据着一部分藩镇,扮演着节度使的角色。这是安史之乱后,藩镇的一个类型。
还有一些藩镇节度使,和上面介绍的那些叛军原本是敌人。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八年当中,唐朝中央政府委任了大量的节度使,并且用他们去和叛军抗衡,这些节度使在行军作战的过程中,力量逐渐壮大起来。等到安史之乱结束以后,他们发现自己居然也拥有了不输于中央的军事实力,因此也开始和朝廷叫板,想要脱离中央的管控。这是安史之乱后,藩镇的第二个类型。
与此同时,把唐朝的这段历史放到亚洲的大背景上去看。唐朝八年安史之乱,整个国家的实力大打折扣,唐朝周边的政权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一定会想办法侵占唐朝的土地,掠夺唐朝的财富。比如说,当时唐朝西北方向有一个政权叫做吐蕃,就趁此机会占据了河西、陇右,甚至一度攻破长安。后来为了抵御西北吐蕃,唐朝中央政府又在西北边境设置了一些藩镇,并且委派重兵,加强边防。
总结一下,安史之乱结束以后,唐朝境内的藩镇至少有三种类型,第一,归降的叛军;第二,镇压叛乱的官军;第三,边防军队。这些藩镇共计四十多个。
从藩镇的类型划分就能够意识到,这些藩镇彼此之间是有矛盾的,而唐朝中央政府也利用这种矛盾去制衡藩镇,比如说,为了防止西北藩镇做大做强,成为安禄山第二,中央政府会用中原地区的藩镇对其进行抗衡;反过来,为了防止叛军演变而来的藩镇再度反叛,中央政府也会借用西北边境藩镇的力量对其进行敲打和警告。总而言之,当时唐朝中央政府和各个藩镇,以及各个藩镇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它们彼此之间有时合作有时对立,勾心斗角,机关算尽。
在众多藩镇之中,力量最强,也最让中央政府头疼的有三个,掌控这三个藩镇的将领分别是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幽州节度使李怀仙、魏博防御使田承嗣。这三个人都曾是叛军史朝义手下的将领,归顺中央政府以后,率领各自的军队驻扎在河北地区,这三个藩镇也被统称为河朔三镇。
河朔三镇中,实力最为雄厚的当属魏博镇,魏博的实际领袖田承嗣就是我们这一讲的主角。田承嗣有两个特点,第一,能征善战。此人出身于军事家庭,从爷爷那辈开始,就是乡里豪强恶霸,田承嗣长大以后,成了安禄山手下的一名悍将,作战极其勇猛,通过实打实的军功一步步升迁上来。等到安史之乱结束以后,田承嗣手下已经聚集了十万多人的队伍,而且更恐怖的是,这十万多人不是流民草寇,他曾经特意组建了一支精英部队,号作牙军,战斗力极强,以至于《新唐书》就记载说,当时民间有一句谚语,叫长安天子,魏府牙军。后来学者王夫之总结道,安史之乱时期,魏博者,天下强悍之区也。田承嗣所在的魏博镇,是天下最凶悍的藩镇。
田承嗣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墙头草。此人立场不坚定,经常在各个势力之间摇摆。在安史之乱中,他分别跟随过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把能跟的人都跟了遍,而田承嗣能耐的地方在于,不管跟随的是谁,他都能在军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等到安史之乱晚期,田承嗣眼见史朝义不行了,绝无翻盘的机会,他就诓骗史朝义,让他到北方寻求援兵,自己留在前线抵抗唐军。史朝义一听非常感动,但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前脚刚走,田承嗣就把史家几百口人给抓起来,作为见面礼献给唐军,直接投降了。田承嗣也因此被封为了魏博节度使。
由于实力雄厚,田承嗣虽然在名义上归顺了朝廷,但态度非常跋扈,根本没有尽到臣子的义务,他做过最过分的一件事发生在大历八年(773),这一年,田承嗣为安史父子修建祠堂,尊称其为四圣,并且上表朝廷,求任宰相。这太过分太离谱了,这相当于公开追念头号战犯,但是大家猜猜,唐朝中央政府是怎么解决这个事情的。由于实力不足,唐代宗没有对田承嗣进行任何惩罚,而且马上派去一个公主,让她嫁给田承嗣的儿子。与此同时,又加封田承嗣为同平章事,相当于一个副国级干部。这才让田承嗣取消对了对安史父子的追念。
尽管朝廷对田承嗣百般讨好,但田承嗣本人似乎并不满足,他开始设置很多对抗中央的新规定,比如说,藩镇内的所有官员都由自己任免,税收全部归自己所有,概不上缴中央,最重要的是,节度使的身份由本人任意传递,一般是在父子、兄弟之间进行传递,根本不听从中央的委任。这一套游戏规则后来在河朔三镇中推广开来,因此又被称为河朔故事,这个故事不是讲故事的故事,而是旧有的规则。
从这个角度来说,田承嗣的野心很大,中央对他一而再再而三的讨好行为,只能继续助长他的气势,并埋下无穷隐患。果不其然,两年后,775年,田承嗣公开侵占周边其他藩镇的土地,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这件事的影响更为恶劣。因为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中央政府虽然没有能力对各个藩镇进行有效的管控,但是一直致力于制衡各方,现在田承嗣突然开战,如果不加制止,这个不稳定的平衡格局一定会被打破,大大小小的藩镇也一定会学田承嗣,开始新一轮的彼此征伐,这么一来,不就又乱套了吗,天下不就又要燃起战火了吗。所以中央就想出兵征讨田承嗣。
但中央实力不够,光靠自己打不过,怎么办,只好联合河朔三镇当中的其他两镇,以及其他一些小的藩镇,对田承嗣展开围攻。那论军事实力,田承嗣自己一个藩镇当然不是这些敌人的对手,但是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刚才介绍,田承嗣的最重要的一个性格特点就是墙头草,非常善于在各个势力之间摇摆;第二,这些奉中央政府之命征讨田承嗣的其他节度使,他们没有自己的小算盘吗,肯定有。所以田承嗣就发挥自己的特长,派人游走于各个藩镇之间,一会去吹捧某个节度使,和他拉近关系;一会又诓骗另一个节度使,说自己要给他大量的好处。就这么哄骗来哄骗去,战争整整打了一年,田承嗣还好好的,地盘基本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但是田承嗣很聪明,他知道再这么拖延下去,自己早晚会有危险的,所以没过多久,他就向朝廷认错,请求唐代宗的原谅。唐代宗也见好就收,赦免田承嗣,并且恢复他的官爵。
可是我们想想看,田承嗣他是真的想要归顺中央政府吗,绝对不是,因为当时中央政府已经没有能力对藩镇进行有效的控制了,所以田承嗣的认错,只不过是一种缓兵之计,等到风头一过,他又起来和中央政府叫板。田承嗣这种对中央政府反反复复的态度,其实是当时政治局势的一个缩影。众多具备一定军事实力的藩镇,都渴望着摆脱中央的控制,实现自立,所以直到唐代宗去世,藩镇割据的难题都没有被解决,这种全国割据的烂摊子也被留给了唐代宗以后的众多皇帝。那么面对这样一种棘手的局面,在此之后的皇帝有能力、有机会把它就解决好吗。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讲再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