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假期,我们一起去上海上课,最后一天,去到了段老师姐姐家吃了最豪华的一餐家常饭。这一餐家常饭非常美味,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她们姐妹俩非常有意思的对话。
段老师:“姐,你做的这菜太好吃了”
姐姐:“上次你来说我做的菜不好吃,我得为我自己正名,我上次就是发挥失常!”
看的出来,段老师当时的一句真实反馈“这个菜不好吃”,成为了姐姐厨艺再上一层台阶的一个重要契机。
一句菜不好吃,
这个姐姐想的是:我要提升手艺,下次让你见证我的不一样。
是不是有人会这样想:我的实力就是这样了,我这个人天生不擅长做菜吧!
为什么同样的一句话,有的人丧失斗志,有的人激起斗志?
明明是同样的一句话呀,所以真的是这句话的作用吗?No!不是这句话,而是这句话背后的思维方式。
两种不同的结果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僵固性思维思维。思维模式就像大脑的程序,是它决定了输出的内容,而且这个程序不仅会影响你怎样看待“这个菜不好吃”这句话,将来还会有人说,你学习不好,你很粗心,你的演讲能力不强……
要想改变输出结果,一定是要修正程序,所以想要化批评为动力,最根本的还是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简单来说,
成长型思维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升的。
僵固型思维认为能力是天赋,固定不变的。
如果我们不辨别出自己的思维模式,将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自己的孩子。
在唱歌这件事上,我妈妈对我的影响非常深。那时候我还小,吱吱呀呀的爱唱歌,我一唱歌妈妈就会说你别唱了,你像你爸爸,是直嗓子,唱歌不好听。看的出来,妈妈觉得唱歌是否好听要看天赋条件,人一出生就决定了。在唱歌这件事上,我妈妈是否定到了我的基因里啊!因此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即使后来有人说我唱歌好听,我都不会信,以为是别人的恭维。
但是半年前,因为嗓子的问题,我去找到老师专业的学发音,作为一个零基础的学生,我的进步非常大,老师竟然说出了我这一辈子都意想不到话:你的悟性很强啊!比我们学校里很多孩子学的都快,你要是我们这里的学生,在我这里学上半年,肯定能进一个很好的音乐学校。
从来不敢唱歌的我,那天破天荒的唱了一首歌,用微信发给了我的爸爸妈妈,他们的回复是:好听!
我开玩笑的跟妈妈说,妈你看,我以前一张口你就嫌我吵,错失了多少美妙的歌声。
其实写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的心里还是非常难过。不仅仅是为自己,更是想到了一些孩子,他们也深深的受僵固型思维的影响。觉得自己能力不强,不自信,并且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走进一个不敢尝试——缺少练习——能力不增强——更加不相信自己的循环圈里,人生失去了很多的可能性。没有人告诉他们,能力是通过训练增强的。不必羡慕他人,当你去刻意练习,你就会越来越好。
能力暂时不够强不要命,要命的是你觉得,完了,我就是这个样的人。
教育就是上所施,下所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邀请我们家长从自己开始,用成长型思维看待自己,看待孩子,看待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