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大学〉学习笔记73》
【所谓齐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今天是戊戌年壬癸月丁酉日,九月廿四,2018年11月1日星期三。
上一节船山详解五类偏情,实际上是十种,通过这个分析方法,指引我们认识偏情发生的情境有多种,既可能因人因时,也可能因事。这些变化的感情,彼此联系和转化。
但是,光是知道了这些原理,只能成为一个高明的人,却不能成为修了身、齐了家的大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喜爱而知其缺点,厌恶而知其优点,了解儿子的缺点,了解田苗的茂盛,这些了解本身只是明智,并不等于纲领,更不等于实践,距离齐家还差十万八千里呢。那么,是不是至少等于修身呢?也不是。因为了解不等于完成,修身在于克服偏情,无所辟而后身修,只有做到了,才能称为身修!至于齐家的功夫,则在于教育!伦理和人性教育!教孝、教悌、教慈。不仅仅是知道了而已,必须到教的层面。管理的本质是有纲领、促成果的教育。光知道不仅没用,而且往往有害。杨修很高明,他就死在高明。司马懿只做对错,不论输赢,他赢了一生。
为何把齐家和修身定义为因果关系呢?船山说,正因为自身修养中仍有偏情,所以随其偏情以为好恶,这是根本原因,如果喜爱和厌恶的准则是偏的,则教育必然失宜,不仅不会有成果,只会造成后果。只有修养自身,克服偏情,然后定立准则,洞察他人的优点和缺点,当他人做出不孝、不悌、不慈的事,就严厉惩罚禁止,当他人能孝、能悌、能慈时,就奖励发扬。由此可见,自身修成正果,是立教之本,并成为教育的大用处。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大学>》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