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家处于安徽一个偏远小镇底下的一个偏远小村,距离镇上还有二十来里路。村里虽然也修了水泥路,但是这些路大多都是从一个村蜿蜒到另外一个村,路很窄,只能容一辆小轿车经过。如果两辆车在这里碰头了,只能一辆车往回倒,一直倒到别人大门前的空地上,另外一辆车才能通过。虽说是二十来里的路,到过年的时候,经常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开家。这个村庄还没有公共交通工具,除去过年,平时小轿车也不多。村民出行主要靠电动车和摩托车,三轮车。老王家就是这个普通村子里的普通的一户人家。
在中国,越是偏远落后的地方就越是重男轻女。老王家整整生了七个闺女以后才迎来了第一个儿子大王。大王出生的时候老王家还杀了一头猪来庆贺。由于偏远山村条件不好,老王又怕一个儿子万一夭折了自己老来还是无人养老送终,于是又生了第九个孩子,让他开心的是又生了个儿子小王。
越穷的地方越生,越生也就越穷,仿佛是一个恶性循环。小王出生没几年他大姐就生了一个小孩,小王就比他的大侄女大五岁。大王念书不是很聪明,高职毕业就出去打工了好几年,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邻村的一个姑娘,没多久就结婚生了一个小男孩。这可把老王夫妻高兴坏了,大儿媳一进门就添丁,还是个男丁,乳名是狗子。老王虽然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还是决定帮儿子带孙子。于是,大王夫妻又双双去苏州打工了。
小王出生的时候虽然也是个儿子,父母的高兴头也过了,也没杀猪宰羊的请客了。再加上以前农村生活条件也差,并没有因为他是最小的儿子而多照顾一些,所以小王长身体的时候也没吃啥有营养的东西。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小王妈妈生小王的时候属于大龄产妇,孩子的身体也没有前面几个那么健壮了。最后,小王成年的时候个子都不是很高,不够一米七。所幸小王念书很聪明,初中的时候考了全镇第一,上了重点高中,直到后来上了重点大学,读了研究生出来进了省城一家大公司,职位不低薪水不菲。
小王比大王小三岁,他工作以后也很快恋爱结婚了,小王媳妇是独生女,家在省城,父母做生意,家境也还不错。小王结婚后也很快生了一个女儿,乳名叫豆豆。小王在省城买房定居了,老家也就成了一年回一次的地方。
狗子跟着爷爷奶奶在山村里野蛮的生长着,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老王养孙子还是跟以前养儿女一样,喂饱了就行。大人吃什么小孩就吃什么。夏天在池塘里钓了小龙虾,回来做了一顿大餐,也没忘记给狗子吃一点。狗子当时才两岁,吃了龙虾上吐下泻,在医院输液了好几天才康复了。当然,在农村没有什么所谓的幼教。大人干活的时候把小孩往旁边一放,不摔着就行了,狗子三岁的时候已经跟爷爷奶奶学了一口的方言,有时候俏皮话儿也把老王逗得咯咯笑。狗子很少出村子,村子外的世界对于狗子来说一无所知。
豆豆从小在蜜罐里面长大的,自从生了宝宝,小王媳妇便把工作辞了,专门在家带孩子。由于小时候父母忙着挣钱很少陪伴她。她当母亲了,便把全部的爱和陪伴倾注在女儿身上。周一到周五悉心照顾女儿的饮食,一到周末,小王便开着车带着豆豆去逛动物园植物园海洋公园等。豆豆三岁的时候,已经认识很多动物和植物了,她还有一个兴趣爱好就是记车牌子,她在路上每看见一辆车,就问爸爸这是什么牌子的车啊,马自达,宝马,雷克萨斯等等都能够识别了。
又到过年了,小王开着车带着老婆孩子回到了老家。豆豆和狗子也见面了。两个孩子上次见面已经是一年前记忆已经有点模糊了。现在狗子五岁了,豆豆四岁,两个孩子见面还是有些生分。农村的冬天特别冷,狗子的小脸已经冻的有点粗糙了,脸蛋上面两朵红,像苹果一样。豆豆的脸皮肤还是白白嫩嫩,散发着幼儿特有的光辉。狗子一口方言,豆豆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两个孩子虽小,可是中间又有了一层无形的屏障。
年很快就过去了,狗子和豆豆刚刚熟悉了一些,初三小王就踏上了回去的路程。豆豆四岁了,已经在上幼稚园了,她想念城里的小伙伴们,她催着父亲赶快上路了。狗子五岁了,最近的幼儿园还在二十里以外镇上,等他六岁的时候老王会骑着摩托车送他去上学。临别的时候,狗子哭着想跟叔叔一起走,老王把他拉下来了。等小王一家一走,大王夫妻出去打工,山村里老王一家又是形单影吊的三个人,孩子总是喜欢热闹的。
村里小王的车渐行渐远,狗子靠在门槛上看着,再见只能等下一年。大王抱着狗子哄他,狗子又哭了,说“过几天你会走的,妈妈也会走的。你们都走了,都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了。为什么豆豆可以跟爸妈生活在一起,我却不可以。”大王语塞。
谁知道两个孩子以后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