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初读这本书时我还小,当时只觉得书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再读时,我才发现那些故事的背后原来蕴含着许多数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行于文化古迹之中,用最真实的笔触唤醒最真切的情感,扫开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蒙了尘的记忆,也让我们去读懂几百上千年孤独屹立的古迹。每一寸土地,都曾是某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而文化古迹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根源所在,就算已经被毁坏甚至消失,它所蕴含的东西早已流淌在了一代代人的血液里,无形中灌注着它的精神。
正如余秋雨先生在书中写道:“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仁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浑滩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莫高窟、道士塔,割离的石子,破碎的沙滩,厚厚的黄土,灰色的天空……人与景交融,从而生出的悲悯和震撼不就是文化从荒凉里开出的一朵花吗?作者把景物赋予生命“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他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它的环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
我不禁想到了那句话:“文人的魅力,竟能把硕大一个世界的光明找不到的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文化之旅,也是一场生命之旅,自省之旅。余秋雨先生说,看自己,并不是执着于“我”,而是观察一种生命状态,能否扩展和超脱。探索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一个地方,一种文化,一段历史,无一不体现着人的故事。从中感受历史兴衰,感悟生命的真谛。
我曾经想,为什么要叫做“文化苦旅”呢?为什么“苦”?渐渐才发现《文化苦旅》的灵魂就在于这个“苦”字。这个苦不是旅途中感受到的苦累,而是指“中国文化历史”像一个苦命的老者,经历风雨,苦行至今。中国文化体现出一种“苦涩”的承载,一种艰苦的传承。这种苦最能激发每个国人深爱中国文化,敬爱中国文化,自觉背负起中国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青年一代的读书人更应该把这种精神铭记于心,只有守护好文化的根,才能开出美丽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