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最早的记忆,是儿时与小伙伴们一起爬上了柳树,折了树枝给家人插上门前。
而自己则是编了花环戴着玩,或是找一个手指粗细的枝子,拧了下来做成小喇叭,吹得“哞哞”响。
后来是从书上学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明白了清明节的庄严与肃穆。
再后来,渐渐长大,接触了更多的生老病死,更多了一些沉重与思考。
看人们带着淡淡的悲伤,缅怀先人,缅怀那些已远去的至亲家人。
国学大师季羡林6岁离家求学,90高龄还乡扫墓,扑通一下跌倒在父母墓前,不住磕头。
他写下长达二万多字的《故乡行》,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最后一次来给您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您的身旁!”
清明时节,对于故人的思念,也在这天无边无际地疯长。
千里迢迢,匆匆赶路,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样的季节,让人多了几许思念、几许哀愁,让人想起很多人、很多事。
或许,也只是一缕故乡黄昏时的袅袅炊烟,却让人沉思。
有人说,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
静立黯然,让人沉思:我是谁?我从哪儿来?会到哪儿去?
生者寻根,叶落归根。
年纪渐长,才更能明白: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站在墓前,让人感恩亲人,懂得回报,理解了珍惜与付出。
不管生活怎样,有家,有爱,便是最幸福的事。
清明时节,也让人多了一份淡然。
天地悠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红尘滚滚,最后一切皆成尘。
这样一想,心里便可淡然、豁然、悠然、乐然、坦然。
为权、为钱、为名、为情,皆可放下。
清明节,是一个感性的日子,让人慎终追远,寄托哀思;
同时,也是一个理性的日子,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有限,思考怎么去生活,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清明,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而是一种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