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刀杀人故事情节:荀诩拿丞相的令牌在青石峪抓获冯膺,截获了他给郭淮写的情报信,证据确凿。丞相军情信息没有送到郭淮手上,李严的连环计第一步就失败了,冯膺还被抓入狱,接下来的计划会被影响吗?
丞相北伐行军路过南郑,听说冯膺给曹魏送情报被抓,极为生气,丞相对冯膺的为人很信任,认为冯膺不可能是曹魏的间谍,杨仪在一旁还说冯膺是魏谍也不无可能,更拿出来荀诩截获的冯膺亲笔情报,说是荀诩坚持不懈查出来的,杨仪不是和冯膺在一条战线吗?为什么冯膺被抓了他还落井下石呢?丞相坚信这案子背后必有隐情,让暂且关押冯膺,等北伐之后他要亲自审问,还强调现在是非常时期,司闻曹内部稳定为要,决不能自乱阵脚。丞相问杨仪陈恭为人怎样,杨仪说陈恭秉性忠诚,办事得力。这是要力保陈恭坐稳司闻曹啊。丞相不放心李严负责军方后勤,让杨仪以丞相从事的身份就在南郑协助陈恭,在一旁督察。
李严听说冯膺被抓更是抓狂,甚至要见诸葛亮。他让狐忠通知陈恭把这个案子压下来,然后让陈恭把冯膺手里的情报渠道全部接过来,以后司闻曹全部归陈恭主管了。这样一来,陈恭完全掌控司闻曹,曹魏的青萍计划就成功了。
荀诩在抓获冯膺后并没有轻松,他思来想去抓获冯膺的过程过于顺利,觉得冯膺像是故意让他抓的,认为这背后不单纯,就和裴绪一起重新查冯膺的资料,在资料中他发现了陈恭父亲的死和冯膺的关系,他因此怀疑陈恭和冯膺之间可能有问题,他还能查到什么?会不会查出陈恭的身份呢?
陈恭带冯膺见了杨仪,陈恭和杨仪求证过他父亲之死的事情,证实冯膺是奉命行事,两人冰释前嫌。这次冯膺确实是故意被抓,而且要坐实他魏谍的身份,这是扳倒李严必走的一步,原来一切都是计划,而陈恭更是碟中谍中谍,他成为烛龙为曹魏完成青萍计划也是杨仪和冯膺反间青萍计划的一步。冯膺牺牲,陈恭以烛龙的名义让柳莹销毁李严的密诏,除掉李严势在必得。陈恭把郭淮让他亲手杀荀诩的事情告诉了冯膺和杨仪,他们为了稳固陈恭的地位,也担心荀诩一根筋的查下去会坏了他们计划,都劝说陈恭不要心软,为了国家牺牲个人,这对陈恭来说多么残忍,陈恭会怎么选择?他会想到万全之策吗?
陈恭去找柳莹命令她毁掉密诏,并给她一块司闻曹的通行令牌,让她完成任务就离开好好的活下去,陈恭这么做是为什么呢?柳莹这间谍当的也是幸运,手握两块令牌,还能不好好活下去。
三十六计之第三计借刀杀人是指用别人的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利用别人去害人。
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释文
敌我悬殊,这是很明白的。如果单方面作战,显然对自己不利,盟友到现在还未作决定参战,怎么办?假使设法运动盟友,并指引它先去作战,打头阵,自己做它的后盾,那它极可能先受到重大损失。同样,自己要是引兵作战也会遭到重创。可是我们只能先顾及自家的利益。因此,发动盟友时,这个剧要演得好。
典故出处
明 汪廷讷《三祝记 造陷》:“恩相明日奏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元昊,这所谓借刀杀人。”
近义词:以夷制夷,暗箭伤人
反义词:亲历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