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门口儿子接父亲回家

“爸!我接您回家!”这温暖人心的一幕在永和法庭门口出现,任某大儿子搀扶父亲上车回家化解了多年来的隔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赡养父母不仅是法律义务,更是血脉相融的生动体现。近日,凤冈县人民法院永和人民法庭秉持“调解优先、高效便民”的司法理念,成功调解了一起涉及多名子女的赡养纠纷案件,依法保障了八旬老人的合法权益,以司法之力有效弥合了家庭亲情裂痕,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一、基本案情

原告任某已年逾八旬,育有四子二女。本应颐养天年的他,却因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且无经济来源,日常起居需专人照料。然而,六名子女因种种原因未能就赡养问题达成一致,未能依法履行赡养义务,致使任某生活陷入困境。尤其在老人受伤住院期间,子女之间互相推诿、无人照料,令人慨叹“子女不孝,父母心寒”。经辖区派出所及综治中心多次协调未果,老人无奈,只得将六名子女诉至法院,要求共同承担赡养责任。


二、审理过程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高度重视。考虑到原告年事已高、案情涉及家庭伦理且具有紧迫性,法庭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快速完成立案,优先安排审理与调解,彰显“司法为民、枝叶关情”的温度。

调解初期,六名子女情绪激动、各执一词,就赡养方式、费用分担、日常照料和探望等问题争执不下,调解一度陷入僵局。面对困难,承办法官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的耐心,并未简单裁决,而是坚持从维护亲情、保障权益的角度出发,采取“背对背”与“面对面”相结合的方式,多次耐心组织调解。


二是情感疏导,唤醒亲情。法官从中华民族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出发,与子女共同回顾老人昔日含辛茹苦抚育孩子的经历,引导他们换位思考,体谅老人当前的生活艰难与情感需求,唤醒骨肉里的家族认同。

三是务实协商,寻求方案。在缓和当事人对立情绪的基础上,法官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智慧,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与实际困难,围绕赡养费金额、支付方式、医疗费用分担以及日常照料安排等核心内容,逐一引导协商,寻求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调解结果

经过承办法官数小时融情、理、法于一体的耐心调解,最终成功消除了家庭成员间的隔阂与矛盾,自愿达成了调解协议,不仅切实解决了老人的赡养问题,确保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更重拾了“家和万事兴”这一弥足珍贵的传统。调解结束后,老人的大儿子更是当场就将老人接回家中赡养!

四、典型意义

本案的成功调解,是法院践行“司法为民”理念、积极回应群众司法需求的生动写照。通过高效而充满温情的调解方式,修复了家庭关系,传承了孝亲美德,弘扬了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展现了司法不仅定分止争,更承载教化人伦、厚植风尚的使命。下一步,凤冈法院将继续发挥审判职能,加强老年人权益司法保护,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公众自觉履行家庭责任,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实司法保障。来源:凤冈法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