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
韬光养晦其最高要意是要懂得“隐”;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夫藏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为何?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如何“隐”?
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
对待荣誉和利益,上者守之以道、中者守之以礼、下者率性而行。
知隐者,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万物陈与前,可藏身远祸也。
韬光养晦要义其二“处晦”,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二者不可偏。
如何处晦?
唯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无谋无形。
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
处晦者:知黑守白为天下式,明晦相生也。
韬光养晦要义其三“养晦”
或曰:“君子以自强不息,何用晦也?”此言虽佳,然失于偏,天有阴晴,世有治乱,事有可为不可为。
而养晦之法
琴书小技、典故经传、醇酒醉乡、山水烟霞。
人所欲,顺其情而与之,我所欲,匿而隐之。
以养晦存生,君子用以发其光,小人用以冀逞凶亡,晦虽为一,秉心不同。
韬光养晦要义其四:谋、避
养晦难奏功,即谋晦之时;居众所必争之地,谋晦以全身,谋晦以建功,谋晦之大者也。静观其变,坐胜之道。
“趋吉避凶”为了避凶而晦,避晦者远遁山林,当执深、远、坚,避需避全,勿因小缓而喜,勿因小利而动。
谋晦静观其变,而待时机,避晦远遁山林。
韬光养晦要义其五:用晦而明
用晦在时,时如驹逝,稍纵即逝。欲择时,当察其机先,先机而动,先发制人。
用晦在乎择时,择时在乎识机,识机而待,择机而动。
韬光养晦之术,无非“隐”与“用”。隐当“处晦”“养晦”,用当“谋晦”“用晦”。该“隐”则隐,该“显”则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