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自杀事件”的思考】

【关于“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自杀事件”的思考】

一、孩子,一路走好!

10月13日,距离国庆收假后的第五天,大连理工化学工程专业的一名25岁研究生,在实验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件事曝光后,网络声音不绝入耳的扑面而来,充斥着屏幕。

这一生,在25岁戛然而止,如一朵花,才向着阳光还未绽放,就在暴风雨中被吞噬殆尽。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点点东西,也只能窥见一二。与这悲剧形成鲜明对比的,只剩那字里行间的谦卑与温柔。无法想象,他在当时是怀着何种的绝望写下这几页内容,文字在此刻是不是也成了最无力匮乏的表达方式。更无法想象,一个人会有多么无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却只用这短短几页字走完了自己这一生的路。就连身边的朋友也没想到,他会自杀。没有导师的“霸凌”,自己也不是不学无术,看起来好像只是运气“差”了一点。

当事情上了热搜之后,有一些“不悦耳”的声音不断溢出屏幕:

“想不明白为什么要走这条路!父母怎么办呢?”

“该学生写下遗书透露了自己论文、实验、毕业等困境.......这才哪到哪啊,挫折教育心理健康应该重视起来。”

谁不懂得“生命只有一次,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还是简简单单轻飘飘的一句抗挫力太弱,心理健康有问题。一时间“脆弱论”“矫情论”充斥了整个屏幕,陌生人不再“友好”,网络也不再“安静”。大雨中,百鬼夜行,有的人混在其中,比鬼还高兴。我们沸腾,站在一切的道德制高点里指责,在别人的悲剧里滚了个满怀。即便他的生命消逝,陨落,都换不来他人如自己一般的同情与温柔。

就像遗书中最后所写:“让我下辈子变成某间猫咖里的一只猫吧,野猫也行,毕竟猫的年龄十来年,我活了二十五年,也没比猫久多少”

谁能够想到六年前的他还是一个阳光开朗的大男孩,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着无限遐想与憧憬。

冬天的雪大么

南方的娃没怎么看过雪,求教一下前辈们

新生报道是哪一号啊?

他曾经也是会为了期待一场冬天的雪对远离自己家乡的北方充满好奇期盼。

也像无数个考上大学的少年们一样,在整个夏天心跳不止的看遍自己即将要去到的大学所在的贴吧,论坛。

唯一不变的不论是六年前的他还是如今的他,言语间都有着自己独有的幽默温暖。

剧变的是曾经是“新生”,如今却是“尽头”。这一去,再也回不了头,或许,他也不曾愿意回头。这个世界并没有用宽容温柔待他。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同样,未经他人苦,莫笑他人弱。没有人能真正清楚他生前所经历的眼泪,苦痛与崩溃。

刀子已然没入了身体,他们无法拔出来,更无法插在别人身上。感受不到疼,也理解不了他们想要离开的心。没有人是真的不想活下去,但凡有丁点希望谁也不会想要杀死自己。可原因就在于,你没法想象一个人能有多么的绝望。

有轻生念头的人,最常听到的安慰,“世界是美好的,会有人爱你的”。可如果这个人想的是“这个世界很美好,可是我不配”,要怎么办?生活在一片黑暗中的人,常被建议“去看看风景,吃些好吃的,会开心的”。可如果这个人就是在这些趣事里,找不到应有的趣味,又怎么办?人生本就是一个难题没错,但衡量的标准对每个人而言,并不相同。

对于已经离开的人,活着的我们必须明白: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以最真实的自己生存,这本是一件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

而一直以来不可言说的自杀,其实换个角度看,也是让人明白:“可以在我愿意的时候离开这个世界,这令生命变得可以承受,而不是毁掉它。”

没有人自杀是为了想要死去,他想要的只是痛苦停止。大家可以关注自杀现象,但不应该放大自杀个案,或者把它作“娱乐化”处理。维特效应每每出现,毫无疑问,都将是整个社会和无数家庭的悲剧。

今天,当我们看着别人走向死亡的时候,与其脱口而出为什么,然后揣测评判他们的过往——不如默默哀悼,像尊重他们曾经活着那样,尊重他们的离开。

我们永远无法感同身受,但至少我们可以尝试怜悯他人,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在别人的悲剧里再次添悲。

二、自杀是一项情势严峻的公共卫生议题。

对于现代社会的不少人而言,生活节奏加快、负担加重,死亡好像越来越不能称之为人生中“一件最可怕的事”。

“你做事太慢了,还想不想干了?”;一个工作多年的工薪族,每天都活在唯唯诺诺之中;不属于自己职位的工作,因为能者多劳,所以得做;新人没经验需要人带,因为资历略深,所以得管;出了问题莫名被甩锅,因为种种“理由”,所以得扛。继续这样去工作,找不到生而为人的实在感。可如果选择放弃,意味着背负失业压力,没有了社会尊严。被上司、被同事、被职场、被身边的所有扼住咽喉,卡在人生的瓶颈,动弹不得。既没有力量去改变,又没有时间去化解。在事业受挫的人心中,是不是杀死自己,就可以让一切从头来过?

“做了母亲不都是这样?我不是有帮你做家务吗?”;一个初为人母的女性,没日没夜履行着所谓的“职责”;家庭琐事一概不管的丈夫,时不时会对自己进行言语暴力;不分场合哭闹的孩子,总等待着有人耐住性子去哄;看似和蔼可亲的公婆,看吧,马上又要来颐气指使教育自己了;作为母亲,作为妻子,作为儿媳,好像都低了人一等;全心全意的扮演好他们想要的角色,然后呢?独独就是不能做回自己。在被家庭折磨的人心中,是不是杀死自己,就可以迎来一种解脱?

“明明还那么年轻,就得了那种病,真可怜。”;一个厉害的体操选手,因罹患不治之症,余生只能靠轮椅度过;当命运摧毁了明媚的未来,当失去就是人生,当整个世界变得满目苍夷;陌生人的俯视与同情下,是无止尽的崩溃、愤怒、哀恸;宣泄过后,颓然望向镜中,仍是那张与健康毫无干系的,苍白的脸。在身患绝症的人心中,是不是杀死自己,就可以重新点燃希望?

像知晓苍蝇掉进牛奶,黑白一目了然那般,我们同样也知晓着:死亡会给万物带来终结。然而世间许多事是可以了然于心,只一点,仅限关于你的自身。很少有人会站在自杀者的角度,去理解并心疼他们或晦暗或苦涩的情绪。哲学家尼采词条说过,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横尸遍野的战场。

我们每个人小的时候,应该都曾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会有人爱我的,我能实现各种期望中的可能……然而长大后,一路奋战下来,等待我们的只有种种失望和不为人知的自我救赎。成人世界布满抑郁和焦虑,这个事实的确有够消极。可尽管消极,我们依旧不得不把它说出来。因为这就是许多人想要发泄的真情实感,这些东西不能也不该用糖衣去粉饰。

明明是得了抑郁症而处于痛苦中的人,却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向身边人道歉;明明是受到性侵,被伤害侵蚀的女孩,却一次次责备着自己,“都怪我太软弱”。

数据显示,自杀是一项情势严峻的公共卫生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每年有逾80万人自杀身亡,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亡;自杀在15~29岁年龄组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二。

自杀是指个体在复杂心理活动作用下,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危险行为。自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调查显示,有精神障碍、夫妻矛盾、经济困难者是最容易自杀的三大人群。

据统计,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中国青年报援引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称,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据报道,在中国青少年和女性人群是自杀的主要群体。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在于他们所面对的社会压力比较大,而在学校和家庭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造成了他们心理素质不高,面对压力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预防青少年自杀决不是青少年的个人行为,除了要提高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自控能力外,学校和家庭在预防青少年自杀做到“共同参与”至关重要。

现代妇女身兼多职,给她们带来不同压力,而可能导致抑郁症。我国妇女整体面临的压力比较大,又容易受情绪影响。妇女除了要在工作中接受和男士一样的社会竞争压力之外,还要做好家庭主妇,她们过得特别累,有许多妇女还常常受到家庭暴力的侵害。此外,妇女还受到来自子女方面的压力,一旦子女学习、生活遇到问题,做母亲的就很容易自责,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减少女性自杀事件的发生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①妇女应当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及时寻求社会的支持,比如感到比较压抑的时候,应当多寻求亲友、家人的支持与帮助。②应当扩大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社会介入多的活动,不能太孤僻,把自己束缚在丈夫和孩子身上。

积极的因素可以预防人们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这些因素包括:良好的自信心、足够的社会支持(特别是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稳定而幸福的婚姻。

预防自杀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另外,成立专门机构提供电话咨询,或进行专业干预,也是防范措施之一。

三、自杀原因及分型

1.失调型

失调性自杀指个人与社会固有的关系被破坏。例如,失去工作、失去学习能力、失去自理能力、亲人死亡、失恋或悲伤等,令人彷惶不知所措而难以控制而自杀。

2.宿命型

宿命性自杀指个人因种种原因,受外界过分控制及指挥,感到命运完全非自己可以控制时而自杀。如监犯被困的密室中、宗教徒为主而献身。

3.自我型

自我性自杀与利他性自杀正好相反。指因个人失去社会之约束与联系,对身处的社会及群体毫不关心,孤独而自杀。如离婚者、无子女者。

4.利他型

利他性自杀指在社会习俗或群体压力下,或为追求某种目标而自杀。常常是为了负责任,牺牲小我而完成大我。如屈原投身汨罗江,以死唤起民众的觉醒;孟姜女哭长城,殉夫自杀;疾病缠身的人为避免连累家人或社会而自杀等。这类自杀者的共同心理的死是有价值的,是唯一的选择。

5.传染型

维特效应即为“自杀模仿现象”。当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内心痛苦的人采取了自杀的形式。他就会很容易去认同这种消除痛苦的手段。

在有关自杀的研究中,自杀的传染性是一个受重视的现象。不少研究都介绍过因影视、广播等媒体详尽报道一些自杀事件,而使社会上自杀或企图自杀者增加的事实。日本曾出现一位走红女演星跳楼自杀事件,此后的几个月中,连续不断出现采用类似方式而自杀的事件,其中女学生居多;筑波大学发生过一男性教师从理工大楼7层跳楼自杀,一年中在同一地方先后以同样的方式自杀3人。

自杀的模仿性现象及潜意识引导确实存在。最容易引发模仿性自杀的新闻报道有以下特征:详细报道自杀方法;对自杀而引致的身体伤残很少提及;忽略了自杀者生前长期有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将引发自杀的原因简单化;自杀者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大;使人误认为自杀会带来好处等。为减低自杀的传染现象,大众传播媒介注意在报道自杀事件时应该持谨慎态度,应尽量指出自杀者实际有很多其他可以选择的途径,自杀不是唯一出路,以便尽量减少那些有自杀意念的人认为自杀是一种正确处理困难的方法,自杀是一种可以理解的选择。

6.其他类型

中国学者把自杀分为情绪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两类。

情绪型自杀常常由于爆发性的情绪所引起,其中由委屈、悔恨、内疚、羞惭、激愤、烦躁或赌气等情绪状态所引起的自杀。此类自杀进程比较迅速,发展期短,甚至呈现即时的冲动性或突发性。

理智性自杀不是由于偶然的外界刺激唤起的激情状态导致的,而是由于自身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进行了充分的判断和推理以后,逐渐地萌发自杀的意向,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自杀措施。因此,自杀的进程比较缓慢,发展期较长。

四、自杀情绪及其缓解

1.自杀情绪的形成

自杀行为的形成相当复杂,涉及生物、心理、文化及环境因素,根据精神医学研究报告,自杀的人70%有忧郁症,精神疾病者自杀机率更高达20%。

在社会环境因素中社会的脱序现象---暴力、犯罪、毒品、离婚、失业等,以及个别情况因素中的家庭问题、婚变、失落、迁移、失业、身体疾病、其它自杀事件的影响与暗示等,都是影响自杀的成因。研究显示任何单一因素都不是自杀之充分条件,只有当它们和其它重要因素合并发生时才发生。

自杀情绪,即感到想要自杀的心情,是指原本就异常低落、痛苦、迷茫的情绪变得深刻而强烈,以至于结束自身生命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

每个人体验到的自杀情绪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是感到难以再承受无边的痛苦,另一些人可能未必是希望去死,而是感到不想再这样活下去了。随着自杀情绪的起伏,人可能会一时间产生强烈的自杀意图,一时间又畏惧死亡,在进退皆苦的心境中反复挣扎。以下是一些处于自杀情绪中的人常见的感受、念头和体验:

感到活着没有意义;感到无法承受的、仿佛没有尽头的痛苦;感到自己对他人来说不被需要、没用、没有价值;感到深刻的孤独和被抛弃感,感到自己与周遭世界是隔离的;感到无助和迷茫,似乎除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没有其他选择;感到如果自己离开这个世界,其他人都会过得更好;憎恨自己,怪责自己;身体感到麻木,感到自己被抽离。

2.如何识别周围人的自杀情绪?

当一个人产生自杀情绪,ta可能不会直接向周围人如实倾诉自己的感受。但有一些人们可以观察到的表现和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预警信号”:

表现得极度沮丧、抑郁和绝望;表现得特别愤怒,大发脾气,找人寻仇;做出一些疯狂的、冒险的行为,甚至是自毁的行为,且不计后果;蓬头垢面,不再重视自己的外表;滥用酒精或药物;焦虑、易激惹,总是无法入睡、早醒,或是一直嗜睡;情绪突然变化,特别是长期忧郁的人突然表现得很愉悦(因为可能是做好了自杀的决定);减少或不再参与社交活动,不再与朋友、家人联系;谈论有关自杀的事,即使是以开玩笑的口吻;把身边财物赠与他人,与他人告别,写下遗嘱;购买安眠药、农药、绳索等可能用于自杀的工具。

如果你看到周围人有这些言语或行为表现,请特别留意:他们可能正在自杀情绪中挣扎,需要你的关心和帮助。

3.调适

当有人谈及自杀念头时,你要认真考虑相信他的话,因为他可能有了麻烦,他正发出求援讯号,他也可能正打算把这想法付诸于行动,所以你不要忌讳,一定要做些什么。

(1)发现身边人有自杀情绪,如何提供帮助?

1)主动联络对方,询问对方的自杀意图。

在对方提到与自杀有关的内容时,直接询问对方是否真的在考虑自杀。问话方式必须是直接的,以免被误解成其它意思。多数情况下,真的在考虑自杀的人会想要谈论这件事。

2)用心倾听。

如果对方承认了自己想要自杀,那么你可以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要允许对方充分地表达自己。可以通过发问来帮助对方倾诉,但不要过多表示好奇,也不要岔开话题或是讲自己的遭遇。倾听时务必专注、耐心,不要一心两用。你的倾听将会使得对方的情绪得到缓解。

3)鼓励对方求助。

不要答应为对方保守秘密;你不应当是唯一一个支持和帮助ta的人。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对方向外求助;同时,你也需要联络包括专业人士在内的其他人来一起说服对方寻求帮助。如果对方执意拒绝来自周围人的帮助,也要确保有恰当的人知道ta目前的状况(即使透露这件事违背了ta本人的意愿)。不要独自应对自杀危机。

最终,比起杀死自己,人需要更多的勇气活下去。生活从来都不吝于向我们展示它艰难困苦的一面。而当个体在苦难的磨折之下难以为继时,唯有人与人之间深厚的联结,可以牵绊住彼此的生命,让渺小的你我不至于孤立无援。在死亡与危机面前,我们不应当是彼此的陌路客。

(2)自己产生自杀情绪怎么办?

1)主动寻求帮助。

自杀情绪会控制人们的思考能力。你可能感到求助是困难的,觉得没有人会听你说、没有人会理解你。请记住,这些都不是事实。如果他人不清楚你需要帮助,那么他们伸出的援手也会失去方向。无论发生什么,无论你感到多么绝望,一定要寻求帮助。

我们无法预估哪些资源在我们需要帮助的那一刻是可用的;在危机情况下拨打电话无效,无异于雪上加霜。但求助依然是必要的。如果你看到这里,如果你有自杀的情绪和念头,请坚持向不同的人和机构求助。

2)与信任的人一起做出安全计划。

要知道,你不必一个人承受所有的痛苦。在意识到自己有自杀情绪的开始,你可以向你信任的朋友或是亲人诉说你的感受。如果你感到难以对身边的人开口,或是怕他们担心,也可以预约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让这段信任关系中的另一方成为你的“知情监护人”,和ta一起制定一份安全计划。这份计划需要包括,如果你感到自杀情绪特别强烈时,你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联系到ta;你和ta会做出哪些步骤,来逐步帮助你解除危机。把这份计划写下来,放到自己平时看得到的地方。

3)在自杀情绪强烈的危机时刻,如果没有妥善的安全计划,请报警,或拨打急救电话。

五、对自杀的认识误区

1.那些说自己要自杀的人,只是在博关注,并不是真的想死。

这是非常严重的谬误。那些有自杀的想法的人,往往会通过某种途径和周围人表达自己的自杀情绪和念头。出于害怕被评价或嘲笑,这些表达可能显得特别模糊。例如,有些人会半开玩笑地说自己想要去死,或是试探性地和周围人提到关于自杀的假设。这些言语都不是为了博关注,而是自杀倾向的体现。

2.谈论自杀是危险的,询问他人是否想要自杀,会变相鼓励ta实施自杀行为。

询问他人是否想自杀,并不会让原本没打算自杀的人想要去死,更不会强化ta的自杀念头。恰恰相反,谈论自杀能够鼓励原本有自杀念头的人去和身边的人倾诉、去向外求助。严肃对待他人关于自杀的言论,询问ta是否真的想要自杀,也是在表达对ta的关心和在乎。而对于有自杀念头的人来说,有个人愿意接纳自己的想法、倾听自己的苦难,可能会给他们多一点想要活下来的希望。

3.只有患精神疾病的人才会自杀,自杀都是因为抑郁症。

想要自杀的人的确处于绝望情绪之中,但未必患有精神疾病。美国疾控预防中心数据显示,54%因自杀去世的人,生前未患有任何已知的精神疾病。

另一方面,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也未必会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倾向的确是抑郁症的症状之一,但不是每个抑郁症患者都会想要自杀。

4.想要自杀的人都是决意去死的。

恰恰相反,绝大部分想要自杀的人都会在生死之间挣扎、犹豫。如果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眼下面临的绝境是有可能得到解决的,他们不会选择结束自己生命。

有些人会在冲动下自杀,例如喝过量农药,然后在几天后死去,但他们可能在这几天里意识到,自己其实是想要活下去的。在美国,对于跳金门大桥自杀未遂的幸存者的访谈也发现,多数人在半空中时会为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

5.自杀都是懦夫的行为,是自私的表现。

这是一种对于自杀者的污名。人们想到要自杀,并非是蓄意逃避责任、不够坚强,或是自私地把悲伤留给活着的人,而是因为他们无力承载内心的痛苦。自杀者往往沉浸在强烈的无助和绝望情绪之中,这种情绪超过了他们能够承受的范围,他们也想不到其他方法来缓解这些情绪,是以产生了结束生命的念头。

6.自杀都是突然发生、毫无预兆的。

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迷思,是因为作为旁观者,只能看到自杀者实施自杀行为的那个瞬间。当然,的确有一些自杀个案是毫无征兆的(特别是在青少年人群中,冲动自杀的比例会稍高一些)。但大多数自杀者在实施自杀行为前的一段时间里,都会处于自杀情绪中,也可能向周围人释放一些求助信号。了解并重视这些信号,我们就有机会阻止悲剧的发生。

六、共情就是救赎

生命诸多不美好的背后,仍有无尽的可能。当你依旧保持着对工作对家庭对人生的自尊心,当你很努力,很直接的在坚持。虽然很累,但这些迟早会被注意到。当你沉溺于水底依旧能看到一丝光亮,当你挣扎后探出水面深吸了第一口气。生命,也终会让你感受到它的美妙。每个人都会面临难捱的低谷,而他们却没能被提醒——想要看见浓烈的希望,就必须先穿过窒息的黑暗,人生亦是如此。

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针不刺到别人身上,他们就不知道有多痛。我们从来都习惯站在“上帝视角”去一次又一次的评判一件事,审判一个人。可最悲剧的却是我们仿佛丢失了自己生而为人那份该与生俱来的悲悯与宽容。毕竟,众生皆苦,只是这一粒沙还没有落在我们自己头上,一粒沙不足以淹没一个人,可一粒粒沙就是一片毫无希望令人窒息的沙漠。有一些特定的痛苦就是痛苦,它不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改变,无法言说,无法和解,更无法愈合。

“共情”对于本就已经敏感脆弱的人来说,就是一份“救赎”。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坍塌”了,他要需要多少时间和勇敢去重新建立起支撑自己在这个世间重新走一遭的底气。我们无法评估苦难,无法感同身受苦难,但我们可以尝试用怜悯自己的感情去怜悯他人。这份怜悯就足以变成那“一丝丝”的甜,将他人拯救于绝望。

丁俊贵

2020年10月15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542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596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021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682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79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985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07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45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99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12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4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441评论 4 33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072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2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69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545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58评论 2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