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交易》读后感

我是一个医学生。还记得大学时候学习的第一堂解剖课,老师让两个学长抬进来一个超大的箱子,大家好奇打开一看,全是人体各个部位的骨头。

老师说:“接下来的一周,就是把各个部位的骨头形状和名称都牢记于心,一周之后考试。”大家争着问这是真人的还是人造的 ,老师神秘一笑,扬长而去…

说起印度(原谅我的话题转折有点突兀),我相信大多数人对它的基本认识就是人口众多,重男轻女,允许一夫多妻制度,哦,还有美味的咖喱。可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的认识,我不得不换一种角度去重新看待这个国家。

大家还记的徐峥导演的《我不是药神》吗?由于发达国家研制的有关癌症的进口靶向用药费用太贵,所以程勇和他的三个小伙伴铤而走险从印度走私了一种可以替换进口的山寨药,名字山寨,但作用却一点也不山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超高的性价比。

当时看完,我除了为剧情和人性的深入刻画而感动,同时也在想为什么印度的经济条件比我们国家差那么多,但是他们却可以研制出疗效那么好的癌症用药,而我们国家却不可以。

通过查阅资料才知道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是与经济增长却呈反比。但是在相对落后的经济体系里,它的医学领域的探索范围和先进程度比起发达国家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本书让我知道,任何前进的光明到来之前都伴随着无止境的黑暗,而本书的作者是一名记者,通过深入的调查追踪,为我们铺开了一卷在这个黑暗过程中衍生的一系列关于科学前进和人文道德伦理平衡于丧失的社会卷轴。

回到我的开头,我们医学生学习解剖所用的骨头标本,毋庸置疑,是真正的人骨。中国的医学院获得尸骨的来源一般就两种情况,要不就是家属自愿捐赠,要不就是因为种种原因在医院死亡而长期确认没人认领或者放弃认领。但是在印度,人骨却是一个系统的可以谋利的产业链。

书中阐述,近200年来,印度一直是全球医学研究用人骨的主要来源,印度将标本洗到洁白光亮并装上高质量链接零件的技术,更是世界闻名。但是1985年印度政府宣布人体遗体的出口属于非法行,但这只不过是代表着取得的代价变高了而已,并非不可取得,这是一门获利良多的大生意。

所以怎么取得,才是问题。不过那些骨头贩子多的是办法,公墓 太平间 火葬场的木柴堆,并且还有专业的工厂和完美的制造过程。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期望医生对人体内部的方式有更加系统化的认识。

而到了19世纪初,欧洲对人类遗体的需求量已经远远超过供应商。然而,有关当局却宁愿选择忽略医学界犯下的人体不正当交易之罪,认为那是必要之恶。

而人体交易的最大的恶是导致有些人丧心病狂的走上杀人的道路,这些阴森可怕丧尸道德伦理底线的真实事件,至今,任然是本世纪电影的灵感来源。

各个国家的医学院都对人骨有极大的需求,而很多地方却对人骨的来源漠不关心,是啊,他们只想获得最新鲜的人骨,他们精益求精,不想留下某些解剖学上的缺陷。他们想为这个世界的医学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想让人类活的很久更健康,好伟大的一群人!

记者问一个人骨贩子,如果死后被人扒坟,怕不怕?

他毫不犹豫:当然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