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的特征是引人发笑,这种笑不是由生理原因引起的生理反应(如挠痒),而是一种情绪得以骤然释放,从而引发出来的欢快之笑。幽默往往通过貌似随意性地背离事物自身,以及事物之间直接关系,揭示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它能引导人们对笑的对象进行深入思考,同时也能启发人们去理解幽默背后的哲理与意义。
应用幽默手法进行设计创作,既赋予了作品较高的文化价值,又能给别人带去快乐。在当前追求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社会生活中,寻求设计的幽默传达与体验,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关注和消费者的欢迎。
幽默的产生是源于情感的冲突。人们在欣赏它的时候,须经历一番理智与情感紧张的探索与激荡后,才能领会。那么,设计和幽默怎样才能结合,即我们如何在相对静止的设计作品中表现出充满情绪动荡的幽默感呢?虽然我们了解了幽默产生的原理。但是,该原理运作的具体机制,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幽默的结构单元概无例外地表现为“违反合作原则”。同样,在所有具有幽默感的设计中,我们发现这些设计也无一例外地在“违反合作原则”之后,造成出幽默效果。
“合作原则”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它是由美国学者格赖斯于1967年提出的。格赖斯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是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的。这种制约会使得交往双方都遵循一个(组)目的,相互配合,从而避免我们进行交流时“鸡听鸭讲”。因此,为了准确而有效地进行交往,交往双方都要采取合作的态度。这种共同信守的原则就被称为合作原则。格赖斯还指出,合作原则包含四个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同时也指出,若违反了其中任何一项,都有可能造成交流上的不协调。
但是,在某些方面,“不协调”恰恰是幽默的“激烈的情绪冲突”的表象。制造幽默效果的人并不总是遵守合作原则及其准则。相反,他常常有意无意地违反它,选择最具有独特创意的表达策略,故意在表达形式中引入不相关信息,使自己的表达行为,在对方看来背离了双方普遍认同的合作原则,从而给对方一种瞬间的突兀和紧张。这种不协调感使得交流中的关键语句产生一种出乎意料的效果。这种“出乎意料”不光是惊奇,而且会使接受信息者内心感到“紧张之后的虚无”-- 一种恍然大悟的愉悦,从而产生幽默效果。
一,违反“量的准则”
合作原则的量的准则对信息表达的内容所达到详尽程度提出要求。它规定我们在表述时,应该提供的信息量不应少说也不要多说。 违反量的准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表达方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提供的信息量不足;一是提供的信息过多。在这两种情况下,言语交际中就会出现言外之义,产生幽默效果。
二,违反“质的准则”
格赖斯对质的准则的描述是: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故意违反质的准则,也就是说,故意说一些明显不符合事实的话,就会产生诸如夸张、反语等现象。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夸张、反语都能形成幽默,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却是幽默言语的表现形式。
三,违反“关系准则”
关系准则的规定:表达要贴切主题,即所表述的内容要与意图相关。交际中的表达如果违反了这项准则,就会让人产生一种驴唇不对马嘴的感觉。幽默效果也可以通过对这条准则的违反而产生。
四,违反“方式准则”
合作原则的方式准则要求:表达要简要,有条理,避免晦涩和有歧义的表达出现。前面三个准则——“量准则”、“质准则”和“关系准则”都是与人们交谈时“说什么”这个问题有关,而“方式准则”与“怎么说”有关。也就是说,这条准则针对的是表达方式。它要求人们在交往中表达要简明扼要,不含含糊糊。如果人们不用通常使用的简洁方式去表达,而是转弯抹角,就会使对方感到其中必有缘故。在这一“违反”中,常常也包含对量的准则的违反。有些设计的幽默效果可以从这里找出原因。
设计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其创新性通常较为直观地表现为形式的独特性。设计追求形式的独特性,首先需要打破日常的视觉习惯和程式,淡化形式之间的逻辑信息,而后重建事物的形式关系,完成创新过程。
幽默在设计表现中的应用,是设计形式的一种创新。幽默是轻松愉悦的,也是超功利的。幽默的喜悦是介于理智与情感之间的一种“顿悟”,是超然于利害得失之上的一种陶然自得。它给设计带去了别样的趣味,获得人们的喜爱。
在当前大众生活产品的功能日趋完善、产品市场趋于饱和。以及设计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下,挖掘设计的幽默表现,成为设计师增强自身设计和产品竞争力的一种选择。掌握设计产生幽默的机制,无疑会为设计师自觉地进行幽默设计的创作提供方法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