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今日话题】
很多人说写五篇文章不如一篇文章改五遍,你认同吗?你怎么看待写文章和改文章的关系?
————————————
“文改百遍,奇异自现”。好文章都是下苦功夫改出来的。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善作不如善改”。
叶圣陶说: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
鲁迅: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写作还有一个过程,就是修改过程。修改时,把作品当成不是自己的,从别人的角度上去吹毛求疵,冷静地修改。(艾芜)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我觉得用这些名言警句时刻提醒自己,文章写完一定要多修改。
记得看过一篇写"欧阳修"的文章。
欧阳修4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里十分贫穷,上不起学,也买不起纸笔。欧阳修的母亲就用荻秆做笔,在沙土上写字,教儿子学习。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欧阳修10岁时,已经能自己读书了。他到处借书来读,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比较重要的书籍,他就一笔一画地抄下来;有些好文章,他读过几遍就能背诵。每天一有空闲时间,他就聚精会神地练习写文章。练啊练啊,慢慢地,他的文章越写越好了。
后来,有个将军在洛阳盖了一座新房子。新房建成后,将军请很有名气的学者谢希深、尹师鲁,还派人把欧阳修也请来。请他们三人各写一篇文章,纪念新房的落成。
三个人的文章很快就写好了。谢希深用了700个字,欧阳修用了500个字,可是尹师鲁呢,只用了380个字,却写得既生动又明白。欧阳修看了,心中十分佩服。
这个晚上,欧阳修去拜访尹师鲁,虚心向他请教。两个人越谈越高兴,一直谈到天亮。
回来以后,欧阳修顾不得休息,立刻伏在桌子上,改学自己那篇文章,然后拿去恭恭敬敬地请尹师鲁指教。
这篇文章比尹师鲁的那篇还短,只有360字,但意思却更加完整,语言更加精炼,尹师鲁看了,赞不绝口,连声说:“大有进步,大有进步,真是一日千里啊!”
欧阳修深深体会到,好文章是下苦功夫改出来的。
从此,文章写出来,他就把草稿挂在墙上,旁边摆上笔砚,随时看随时改,一直改到自己满意为止。有的文章从墙上拿下来时,原来的字,竟然改得一个也不剩了。欧阳修做滁州太守是,写过一篇《醉翁亭记》。
据说,在草稿上,开头用了一大段的文字渲染滁州城周围山景如何优美,可是改来改去,最后改得只剩下几个字,即“环滁城的都是山。”这篇文章后来成为欧阳修的代表作,备为人所称道。
王安石
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又名紫金山)的亲人来了。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
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
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
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看到这些古今中外的名人作家,在写文章的时候都是反复推敲、不厌其烦的修修改改,才写出了不朽的作品。
我从这明白了好文章需要修改,而且不是看字数,而是看内容。
想要提高写作能力,就不要光写不改,不要讨厌修改。我觉得有时候一篇文章改写十遍二十遍也不为过。
作家最大的本领也是善于删改,我们只要有能力善于删改自己的东西。就可能在写作道路上进步的更快,也许会走的更远。
所以说,好文章都是下苦功夫改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