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释义:
优秀的人听了道,勤勉践行;普通人听了道,将疑将信;俗陋听了道,反加以讥笑,然而不被笑的,不成其为道。所以会有这样的话:明白道的人看起来愚昧。为了更好的前进做准备时看起来像是在停滞。真正平稳的前进看起来好像很崎岖。高尚的德好像山谷一样虚空,宽厚的德好像永远都能包容,真正做事实事的人都是很低调的。真挚的感情看起来却像是改变了。思想纯净的人能忍受很大的委屈 。品行端正的人都没有私心,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 最大的声音仿听起来都很幽空,最大的力量是我们都看不到的。 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
个人感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这段话,解析出来的意思,大概每个做过培训的人看了都会会心一笑。因为这是做培训的人最经常碰到的三种状态。
在第一次参加营销学习的时候,课后听一些很有经验的同学们讨论时会反复提到两个字:落地。
这个老师讲的东西很实在,回去可以很好落地。那个老师讲得太飘了,不太好落地。这个理论是很好,但是落地效果有待观察。。。。。。初初面对诸如此类的评价时,我会很惊讶于他们见识广博,觉得他们的经验太丰富了。
等我也参加了很多学习,听了很多课程之后,我也会开始有些这样的想法。也会感觉到有些东西会在自己的工作中无法落地。心中不免也会有点欠欠的感觉,花了钱学了东西却没法落地,这不等于钱都浪费了吗?
一天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翻看着各个同学群里的讨论,突然看到一个平时不怎么说话的群里,那天竟然有几百条群聊信息提示。好奇的翻到了当天的聊天记录开头,一直往下看。原来有人在群里讨论老师的课程讲得可以,但就是太多东西在落地的过程中很难推进。我心道:“又是落地纠结综合症。”就在我想退出去看别的时候,看见一长串文字,文字的内容大概的描述了发信息那位同学根据学习内容回去推进自己工作的心路历程。
我瞬间坐了起来,仿佛内心受到了一点什么触动似的,于是我在群里回复他:“你的意思是不要说学习没有用,是自己没有好好用,没有持续用,没有灵活的用,对吗?”他回了我一个大大的表情:YES!
我立刻拿起床头的笔,记下了这句话。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我开始重温自己前面学习的笔记,再次学习的过程当中,我开始有意识的将一些学习的内容提炼出来,根据自己工作的需要,运用在团队的管理、培训以及运营的实操当中。
我慢慢的发现,很多看似跟当时的工作本不相关的一些知识,如果被我简化一点用在自己的工作中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我心里时不时会想起我记下来的那句话,冥冥中,我觉得他重新定位了我对“落地”这两个字的理解。
同时我也发现了另外一个现象,不管是带团队也好,与别人交流一些工作意见也好!总会有些人,你跟他讲了,他会认真记下,跟着也会将记录的内容践行到工作中。我之前同时带了几个销售,其中一个女孩,在认识我之前她没有做过销售的工作,招聘到她的时候很没有自信,我从一开始就鼓励她,相信自己,并且耐心的将自己的工作心得教给她,当然我没有厚此薄彼,每一个同事我都很尽心的带。
半年后,那个女孩成了公司的销售冠军,也实现了自己收入翻倍的梦想,且后期都持续保持很好的销售热情,受到了很多顾客的喜爱。不仅如此,公司有新员工来,她都能拿出听我培训时自己记得密密麻麻的培训记录来教我扔给她的新人。尽管在销售这个领域,入行才半年的她其实也还能算得上是新人。但是她已经让很多同行的人对她发出了赞叹。
而同她一起的另外几个人,在入职之初几乎都比她的经验多,但在前期培训时有的不置可否,有的置之一笑,几乎都在不久离开了公司,后来也没看见有多大的改变。
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用现在的话就是:听话照做。而对于“落地”这两个字,我现在的认识就是:不管我们学了什么知识,终归要做了才能落地,不做永远都无法落地。毕竟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要用了才会有用。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不管多优秀的老师讲的课,总会有大部分的人在听的时候都是似懂非懂的。这些人听得时候不是很明白,但是他们不妄议,不反驳,也不装懂,对不明白的地方,性子直一点的会找老师再次询问,直至弄懂,耐心一点的会反复推敲,慢慢琢磨,再辩证着实践,能做到这样的就已经算了不起的了。
而“下士闻道,大笑之”这个笑就有点笑得千姿百态了。要么听不懂,直接出言不逊,反口相讥,嘲笑对方。要么不懂装懂,胡乱攀扯,引来别人的嘲笑。要么不置可否,一笑置之。总之就是各种的笑。
老子在后面补上"不笑不足以为道"也是一个很中肯的说法。闻道而笑,懂了会心一笑。似懂非懂勉强一笑,不懂装懂就是傻笑。反正都是笑嘛,有人笑就对了!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为什么不同的人对“道”会有不同的态度呢?因为它本身就自带假象。
老子在后面以排比的手法例举了十二个状态给大家参照,却不曾想这十二个状态被很多不明就里的人不加思索的就做出了很多简单的注解,例如:“大白若辱”很多人竟然注解为,最洁白的颜色其实包含了很多的污浊。我看了之后真的不禁掩面,再次提醒没有经过思考就将古文直译真的会有很多笑话的。
这十二种状态除了大器晚成大家容易理解外,其他的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或者可以换成:大智若愚,厚积薄发,步步为营,虚怀若谷,宽容大度,含明隐迹,君子之交,忍辱负重,大公无私,大器晚成,空谷传音,鬼斧神工。
这样转换一下是不是好理解很多,而这些道理在前面的《道经》中我统统有论述过,这里就先不再重复了,如果朋友有兴趣可以翻看前面的章节。
大道正是具备了这样的假象状态,才会让很多人觉得迷惑。这世间的道理也都是需要通过理解、实践、体会、总结这样的过程才能被掌握并长期运用的,实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听话照做就是最好的态度,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执行力,做什么事都应该会有一定的结果。
最后想到毛主席的一句话:管他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什么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去抓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