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空心病”这样的词被发明出来,来形容青年人的寂寞与苦闷。嘲讽、戏谑、标签化总是来得更容易,真挚的宽慰、帮助、指引却难得见到。
一百多年前,一个叫卡卜斯的青年却格外幸运。不仅他倾诉的苦闷得到了聆听,而且他还得到了诗人里尔克关于如何面对寂寞的指引。
“哪有寂寞不是广大的呢?”
“寂寞在生长,它在生长是痛苦的。”
但里尔克说,寂寞越是广大,越要因此而欢喜。因为这意味着个体的人在“走向内心”。
面对寂寞,最好的方式是“居于寂寞,像人们在儿童时那样寂寞。”像儿童那样拥有纯净的专注,仅仅专注于自己真心热爱并感到快乐的领域,将与自己生命没有关联的事物屏蔽在外,避开嘈杂与纠缠。
面对寂寞,大抵有三重境界。
初初陷入寂寞中的人,就像一个人从一间熟悉的屋子里忽然被抛掷到一座高山上,触目所及,再也没有亲近的事物,难免不安,难免生出许多新奇的想象与恐惧。
第一重境界便是熟悉它、体验它,把它当作生动着的事物去体验,甚至从它出发去理解自己的存在。
“你要爱你的寂寞,负担那它以悠扬的怨诉给你引来的痛苦。”“在寂寞中你不要彷徨迷惑,由于你自身内有一些愿望要从这寂寞里脱身。——也正是这个愿望,如果你平静地、卓越地,像一件工具似地去运用它,它就会帮助你把你的寂寞扩展到广远的地方。”
虽说对寂寞的恐惧已消退,但自我与大流的龃龉、意趣与职业的格格不入等带来的压迫感并没有减轻,依然有茕茕孑立之感。
里尔克此时提供的解药是自然。“如果你在人我之间没有和谐, 你就试行与物接近,它们不会遗弃你,还有夜,还有风——那吹过树林、掠过田野的风。”一片流云、一条溪流、一朵野花,甚至是一只草虫,都能同你分担。
如果说在自然里寻得契合的物一同分担是面对寂寞的第二重境界,那么借由寂寞回到自身,走向内心身处,走向完整的自我,走向艺术的生活方式便是第三重境界。“但是你的寂寞将在这些很生疏的关系中间成为你的立足点和家乡,从这里出来你将寻得你一切的道路。”“艺术品都是源于无穷的寂寞。”
经过一番向自己、向寂寞的探索,最终在最深的意识、觉醒与悟解中得到和解。对于寂寞,也由一开始的仓皇恐惧,到接纳、到喜欢,到享受,到开辟成为创作的源泉。
里尔克所说的寂寞,有时近似孤独,有时近似独处。也许是翻译的原因吧,但十封书信读下来是温暖的,里面有他对一位彷徨的青年的宽慰、有一种平等探讨人生的谦逊、更有他对青年人正在经历的情感波澜睿智而细腻的分析。
冯至在初版序言中热情洋溢地说:
“第一次读到这一册小书信时,觉得字字都好似从自己心里流出来,又流回到自己的心里。”
冯至1931年的春天读到这些书信时,自己也正是二十五六岁的青年,他说这十封书信里谈到的都是“青年人心里时常起伏的问题”,心有戚戚焉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