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介绍高平的另一处国保三嵕庙。首先咱们解释一下三嵕庙的嵕字。嵕字是一个不常用汉字,数峰并峙谓之嵕,比如五座山峰聚在一起通俗形象地叫五指山,文言就叫五嵕山,九座山峰聚在一起,叫九嵕山,通俗叫九峰山,三座三峰聚在一起就叫三嵕山。三嵕山在哪里呢?它在咱们上党地区屯留县境内,俗称老爷山。三嵕山由麟山、灵山和徐陵山组成,是神话传说羿射九日的地方,那儿建有羿神的祖庙,即三嵕祖庙。所以三嵕庙就是供奉羿神的庙。
羿是尧时代的一位神射手,擅长射箭,以射九日救百姓于火热著称,还为民除害,射杀了许多猛兽,做了许多善事。从唐代开始被赋予了降雨和司雹的职能。在北宋时宋徽宗又把羿封为“护国灵贶王”,也可称灵贶王庙。晋东南地区古时十年九旱,在庄稼半成熟的时候又常下冰雹,所以百姓就修庙祭祀羿神,也就是三嵕老爷,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就是为什么晋东南地区有很多三嵕庙,大约有二十多座吧。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羿和后羿的区别
在我们的认知中,是不是只有后羿射日的记忆?然而真正射日的并非是后羿,其实有两个人,一个叫“羿”,一个叫“后羿”,“后羿”是夏朝的一个君主,因为后字是夏朝最尊贵的称号,所以后世尊称他为“后羿”,最后做了八年大王被家臣所杀,和射日无关。而“羿”又是另外一个人,“羿”是五帝时期的神话人物,他的夫人就是嫦娥,“羿”和“后羿”相同之处是都擅长射箭,所以经常被弄错视为同一个人,只能说此羿非彼羿。
我们经常说后羿射日,电视剧里也这么演,但这里要纠正的是,射日的不是后羿,是羿。
在先秦至汉代的诸文献中,涉及射日之羿处一般称“羿”,不称“后羿”,但是唐代以后,在文学作品中多有以“后羿”称呼射日的“羿”的。例如宋代梅尧臣《日蚀》诗载有:“日月与物固无恶,应由此鸟招祸凶。吾意仿佛料此鸟,定亦闪避离日宫。安逢后羿不乖暴,直与审悫弯强弓。”元曲《西厢记·张君瑞害相思》中也载有:“无端三足乌,团团光烁烁,安得后羿弓,射此一轮落?”《张天师断风花雪月》记载:“想当初尧王时有十个日头,被后羿在昆仑山顶上,射落九乌,止留的你一个。”故有“后羿射日”之称。但我们应该用“羿”这个本称,将该典故称为“羿射九日”。因为除神话中射日的羿外,现实历史上夏代另有一位“后羿”,即有穷国后羿。关于二人的关系,古人也有不同看法。晋代学者郭璞认为,夏代的有穷后羿是因羡慕上古的羿善射,所以才以“羿”为名。唐代孔颖达等著《五经正义》则认为,传说中上古五帝时的“羿”是善射者的通称,而夏代的“后羿”则是以羿为名。
我们老是把这两个人搞混,有时候分不清到底哪个是哪个,更有甚者直接认为是一个人。现在可以明确的讲,后羿和羿他们是两个人,而且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
这座三嵕庙位于高平市米山镇三王村南坡地上。坐北向南,一进院落,(东西36.85米,南北33.1米,占地面积约1219.73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宋宣和年间(1119~1125)重修,现存建筑中正殿为金代建筑,其余皆为清代风格。中轴线上有山门、献殿(不存),正殿,两侧为耳殿,余皆塌毁。庙东侧设偏院,遗有正殿。正殿为金代遗构,余皆清代遗构,山门,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前廊式单檐九脊顶,灰筒板布瓦屋面,琉璃斗方。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前压乳栿用三柱,檐下铺作为四铺作单杪计心造,补间四铺作单下昂计心造。青石雕莲瓣覆盆柱础。前檐当心间辟板门、次间直棂窗装修。青石雕莲瓣覆盆柱础,门下槛及门墩石均以青石雕成,门墩石上雕卧兽1尊。1986年8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