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糟粕《24孝》中有一段“为母埋儿”,讲的是晋代时期,郭巨一家家道中落,这时妻子生了一个儿子, 郭巨怕养孩子影响供养母亲, 于是就准备将儿子埋掉。此孝心感动上天, 挖坑时, 挖到一坛上天所赐的黄金, 由于得到这笔意外之财,于是既可孝敬母亲,又可抚养儿子了。
抛去政治因素,我们不去论这种文化本质是中国特色的宗法制度,是当权者为了维护统治而制定的一种“家长权威”。就单以这个故事表面上的文字描述来看,按今天的世俗观念来看的话,估计大伙也都会觉得匪夷所思。堂堂七尺男儿,就不知道种田种地、经商养家吗?才生了一子就已经窘迫到这地步了,岂不更显的自己无能?而且亲生骨肉,妻子也不拦阻?我相信,这种非理性的荒唐之举,多数人是可以明辨是非的。但像这种类似的非理性的举动,确实在当今社会中,在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屡屡发生,我们为其所苦,但却从未意识到,亦或不知如何解决——这就像受到惩罚的西西弗斯一样,恶果永久循环。
工作中当自己所处团队的同事或领导在讨论某个问题的方案时,当发觉同事或领导的方案有瑕疵时,基于立场,为了胜负(而不是事情的对错),依然站在同事或领导这边“据理力争”。当相反的情景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却认为对方不客观,为这种不平咬牙切齿。
工作中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种种困难或者被困难吓的退却了(懒惰)或者能力问题,并未刨根问底的找到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就苍茫下结论——下班早就认为员工不努力、看见网站上销售的商品销量不好就认为是设计的不好、功能不好用就认是下游的负责。由于结论不靠谱,所以基于结论而草草制定的方案方案就不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最终被同事质疑或者被领导批评,还觉得自己挺努力,挺委屈的。
工作中或学习中被委派一个任务,没有思绪,又无法完全抄袭某一相似者,于是基于自己社会积累的信念,生搬硬套在这个任务中,只为了应付差事。
生活中并未考虑双方家庭、文化、未来等因素,一时冲动,结成终身伴侣,为自己日后的生活遭难埋下了伏笔。考学中,未结合自己的特长爱好,而基于社会现象或家长或老师的要求选择了一个专业,为自己日后的工作遭难埋下了伏笔。
如果以上种种现象或类似的现象发生在你的生活中,并且你尚不知道该如何系统的根除掉,那么你就是鲁莽型的思维者。不必为此感到自卑或者懊恼,作者面试过很多的人,岗位的要求就必须有思维的逻辑性,然而在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有70%的在这种岗位工作了4~5年的人依然是鲁莽型思维者。所以是鲁莽型思维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多年来还没有意识到并做出改善。
鲁莽型的思维者在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时多是以直观判断的方式进行的,这种直观的判断就造成了他们在面对问题时一种无意识的决策,这种无意识的选择使得他们偏离了理性的生活状态。非理性的决策使得在分析问题时未明确问题的本质,未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从而使得执行方案的成本变大,甚至于执行方案后的问题变的更加的糟糕,非理性的状态使得鲁莽型的思维者的生活变的不幸和沮丧。
可能有人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思维还来的坏处,那么为什么还会继续重复同样的行为呢?这是因为,处于这一阶段的思维者,在判断问题进行决策时,更多的是考虑即时的快感和短期的满足,这正是曼昆所讲的,比起“储蓄”人们更愿意“消费”,直观的判断会使的人们短期和直接的快感更加“兴奋”。
明知吸烟、酗酒有害健康,但依然孜孜不倦;明知油腻、油炸食物不好,但依然不会节制;明知道人际关系很重要,也不愿意参加一些长期有益的活动;明知被人怂恿损害他人利益,或不客观看事,也要同流合污。这和“为母埋儿”,明知违背人性,却依然行之,在方式上是何其的相似?
社会信念与锤子
鲁莽型的思维者的内在构成是多年的学习与生活经历积累的社会信念。他们会用片面的格言警句、民间智慧或者所谓常识来作为分析问题的方法。遇到新任领导要求严苛,便会分析为“新官上任三把火”,其实可能是因为以往的领导是取悦型的,并没有为团队制定过标准;遇到处理问题时对多个方案犹豫不决时,便会无厘头下一个决定,美其名日,“当断不断,必受其患”,其实他们可能需要的是更细的颗粒度的分析才有可能得出可靠结果,这可能需要拜访客户了解事情的真像。遇到和自己处不来的同事,就认为“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其实可能因为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很难与他人相处而已......,用类似的社会信念处理生活与工作中的问题,将使得他们屡屡碰壁。
鲁莽型的思维者还喜欢用同一种方式处理所有的问题。这就好像手上拿了一把锤子,于是看什么都像是钉子,都想用它来敲两下。为了受多数人的认可,便把虚假的谦虚作为自己的锤子。聊天时即使不认可的观点也认可,更可怕的是,工作中,处理重要的问题时,也使用这个锤子一味的让步与妥协;相反的情况也是一样,对与不对,都通过争吵的锤子来解决,只会使的问题以及关系更加的恶化。
由于鲁莽型的思维者并没有建立属于自己内在的方法与体系,那么在解决问题的工具上,还喜欢使用“还原”和“COPY”的方式。将他人的理解还原为具体的工作结果,将他人成型的成品直接复制过来。就工作而言,这确实也可以成为工作的方式之一,但一旦受到威胁或挑战时,他们会质疑这种方式或感到不知所措。当产品经理用还原或COPY的方式与技术沟通时,遇到了技术在方案实现上的可行性时,这时大概率会做出让步;当策划与业务之间沟通营销策略时,遇到了业务人员对业态的其他描述,使得策划开始纠结策略的合理性;当COPY的内容和自己的场景有一点差异时,就不知如何是好,不知如何改变才能满足自身的场景需要了。(后继会更新如何基于自身场景思考问题的具体方法及案例,敬请期待)
思维从意识开始
改变思维从改变意识开始,也可以叫做意识形态。本节暂教授两个基本的思维技能:1. 强化意识——认识到面临重大决定。 2. 具体条件下分析具体问题。
强化意识——认识到面临重大决定。会偏离理性决策,在多数情况下是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我们正在做决策,这会导致决策由直观判断做出,由于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这就导致了所做的决定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差、充分性差、公正性差(这三个原则将在日后的更新中拿具体的案例做说明),这就导致了“不加考虑”的“盲目决定”。所以要提升逻辑思维,要先改变自己的意识形态。分析所看文章、所讲话术的目的及意义,内心有意识的重视。
具体条件下分析具体问题。真理总是相对的。当你需要钉木板时,则使用锤子是对的。当你需要据木板时,就应该使用锯子。根据不同的条件,进行不同的判断,执行不同的方案。
本节结束,下节待续。如果您对本文还满意的话,请不要吝啬您的关注哦~!作者将持续更新。
下一节《强化思维、具体条件下分析具体问题的应用实际》
再下一节《思维的4大阶段》
再再下一节《逻辑思维的进阶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