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的不是空气突然安静,怕的是鄙视链突然的出现。
最近,一篇《对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火了。
爆火的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扎心。像上次“我一个卖煎饼的月入3万,会差你一个鸡蛋?”刺痛了无数上班狗,这次“本科不是北大的”刺痛了所有没有考上名校的。
尤其是撒贝宁式炫富:“北大也还可以。”(我也不想报送北大啊,我也很无奈啊。)
不怕三本突然的自卑,就怕一本突然的骄傲
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很多大学生寄希望于考研来改变自己在北京月薪3000住地下室的命运。
寒门学子更刻苦,许多来自二本,三本院校的勤奋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一流高校的硕士。
这是一个存在多年的事实,自研究生扩招以来。
以笔者自身经历为例,当年我考上北京一所一本的硕士,入校后和同学聊起本科。
我说我是隔壁学校考来的(也是北京的一本,和考研的学校一个档次),两个本校本科保研的学生对我投来钦佩的眼光。
另外几个从外地三本考来的,纷纷自黑:“我们学校挺差的,没啥好说的。”
我读研的这所学校在北京重点大学中位居末流,几年后我发现,每年从外地三本考来的勤奋学生越来越多,大家渐渐习惯。
这些学生有几个特点:第一,他们想来北京读大学,觉得是一种荣耀。第二,他们都很勤奋,在本科都是专业课极好的学生。第三,他们本科就抱着强烈的愿望,希望摆脱当时的学习环境。
其实很多中国孩子的成长都伴随着这样的心境:苦大仇深。
命运对努力的孩子会有回报。
但是回报背后未必尽是善意。
对三本孩子的鄙视链,在北大这样的顶级学府,那种张力格外明显。
“血统纯粹”的北大人,和外来的北大人有没有区别?
考上硕士还要回头像查户口那样查你的本科学校,那你从三本考上北大,就不能说是“改变命运”。
恐怕只能说是“改变了部分命运”。
我认识一个清华计算机硕士,他本科也是清华计算机系的,后来去卡耐基梅隆学院又读了一个计算机硕士学位,一路履历相当漂亮。
你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他告诉我,大家还是会看你的学历中的“血统”的。
尤其是走科研这条路更是,大家问你“师承”何处。
学位没有用,拿到了学位的人才有资格说
很多励志故事告诉我们:学位并不能说明一切,名校毕业生日后未必比一般学校出来的强。
我的亲身观察也是,很多在名校没有好好规划大学生涯的,本科四年读完远不如那些在三本扎扎实实学习和工作实践的孩子。
学位没有用,学位说明不了什么,但只有拿了学位的人才有资格说。
学位证和毕业证,依旧是大学里每个人最看重并为之努力的两张纸。
没有在名校读过书的孩子,依然对读过名校的孩子有一分尊敬。
即使在职场,他们是你的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