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
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看了让人痛心之余不由思考我们的家庭教育。
7岁,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龄,但来自山东青岛的7岁女孩小洁却不止一次想到了死。小洁因没有遵照母亲指示练习钢琴,被亲生母亲连续暴打了1个小时。伤痕累累的小洁在母亲出门后偷偷溜出了家门,并留下字条告诉爸爸妈妈,“真的不想活了。”所幸还未走远的小洁很快被闻讯出动的家人找到,最终阻止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据了解,小洁是6岁开始学钢琴的。但练琴于她来说,几乎就是噩梦。
记者:你为什么不听妈妈的话练琴呢?
小洁:我讨厌弹琴,每天都要练很久,弹不好,妈妈就不高兴,妈妈不高兴,我就害怕。
记者:你怕什么?
小洁:怕妈妈大声骂我,不准我出去玩,不让我吃饭,还打我。
记者:妈妈怎么打你的?
小洁:掐我,踢我,打我脸,拧我耳朵,有时候让我跪着,然后用棍子抽我……
记者:妈妈经常这样打你吗?
小洁:平时不会,但我不肯好好练琴的时候就打。
记者:那你觉得妈妈还爱你吗?还有爸爸呢?
小洁:可能不爱了吧。
小洁的妈妈文女士告诉记者,小的时候她非常喜欢钢琴,但是由于家庭贫困,她根本不可能触碰到钢琴。文女士打小拼命学习,顺利考上高中、大学,毕业后又得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后来又顺利结婚生子,在城市里扎了根。女儿长大后,文女士就打定主意让女儿学钢琴。
“为了不给自己和孩子留退路,我在孩子刚开始学时就咬牙买了台近4万的钢琴,那可是我们家当时一半的积蓄。可是这孩子一点都不听话,课不好好上,回家也不好好练琴。怎么说都没用。”文女士一边说一边摇头,她表示,她本来脾气就暴躁,平时对孩子还能忍耐,但是看到孩子练琴这么不专心,她就忍不住上火,有时候孩子一顶撞,就忍不住动手了。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家长不是不爱孩子,只是对孩子练琴期望太高,而一旦达不到期望,家长就忍不住打骂孩子。不只是练琴,还有陪写作业、学习等情形也有家长有类似情形。而往往打骂教育带来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为什么家长的愿望是好的,而孩子的反应如此强烈,怎么会有这样大的反差?
在心理治疗中,有一个行为学派的疗法,叫做厌恶疗法。它是应用惩罚等厌恶性刺激,即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厌恶疗法与其它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相同,是建立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之上。将要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惩罚性刺激结合出现,以对抗原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形成新的条件反射,用新的行为习惯取代原有的不良行为习惯。
临床心理医师常使用这种方法帮助嗜酒者戒酒。让嗜酒者服用能引起呕吐的药物,在即将出现恶心时,让嗜酒者饮酒。如此每天一次,重复7~10次,直到嗜酒者不使用药物而单纯饮酒也出现恶心,对酒产生厌恶情绪为止。 这样治疗就成功了。
尽管家长在使用奖励、小红花等方式在养成习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也在不知不觉中使用着这种厌恶疗法,希望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小洁的妈妈,她期望孩子能好好练琴,当孩子练琴的时候,虽然练得不够好,但这仍然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行为,而小洁的妈妈,把这种行为当做不良行为施以惩罚,希望出现更好的行为,然而根据厌恶疗法的原理,小洁对弹琴和打骂之间 形成了条件反射,一旦弹琴,就会产生厌恶情绪,而新的条件反射并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小洁的反应就是逃避练琴,甚至以死相胁。
与此相对应的,我还听过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位心理学家讲的童年故事。他说,他小时候的家里条件并不好,不过他每次读书的时候,都能从书里找到小面额的钞票,他童年时的玩具,零食都是在书里面得到的,他就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读书让他高兴,所以他长大以后,非常喜欢读书,即使成了企业家,也不放弃在大学教书。
据说,犹太人都很爱读书。在孩子出生后不久,父母就把蜂蜜洒在《圣经》上,让他们去添,让孩子从小就感到书是甜的。
这些都是建立孩子喜欢学习的正向条件反射。而我们现在很多家长正在为孩子建立厌恶学习的条件反射。当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坐在旁边一直在纠错;当孩子满怀兴奋的告诉家长,“我跑步得了第一”的时候,家长冷脸相对;当孩子想与妈妈说说话的时候,妈妈不耐烦的说:“赶快写作业,说这些没用。”这样家长就成功地把写作业、跑步、与家长谈心变成了孩子厌恶的事。
家长们不知道的是,厌恶疗法的很容易造成被治疗者对治疗者和治疗场所的厌恶。通常来说使用厌恶疗法是心理治疗师很慎重采取方法。因此上面例子里小洁为避免弹琴而逃离家门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