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日 星期六 晴
早上八点致电老唐有何安排。老唐说给沙埔的何老板送货,顺便把上一批货款结清。
老唐开车很快,我一路提醒他开慢点。因为国道209测速点很多,超速罚款就非常不值得了。
到了何老板的店,今天是沙埔镇的圩日子。店内并不忙碌,与想象中乡下农资店春耕繁忙相差甚远。
许久,才见一个老汉来买一瓶乙草胺。老板娘说:“乙草胺涨价了啵!”
老头不失幽默地说:“要得了100吗?100元一瓶我就不种地了。”
“10元一瓶了”老板娘拿出一瓶250ml 的乙草胺递给老汉。这种规格的产品去年的零售价是7元,确实涨价了不少。
这是去年北方城市治理环保限产能带来农资原材料的上涨,最终还是由我们的农民伯伯买了单。
老唐跟老板表弟商量如何去做黄化果树的第二次肥效试验。原来何老板表弟种有10亩砂糖桔果园,大概800兜左右,已是丰产期。去年刚开始卖的价钱大概4·6~4.7,毛收入14万元左右,除去农药,化肥成本得了10万元左右,效益可观。
他的果园有不少黄化树,见有如此效益心里肯定想把黄化树治好。老唐说,使用10次左右的老师傅牌子的“小分子炭“肥能把缺素症的黄化树给治好。
何老板表弟见老唐说得效果好,蠢蠢欲动。老唐就说搞50株做试验呢!50株要20斤的“小分子炭”肥而每斤要80元钱,20斤就1600元钱,而且每次打药推广人员要在旁边见证按正确方法使用才行。油钱和人工成本不少。
何老板表弟见果树有医治的办法,马上同意了老唐的试验方案。立马就照老唐的方案施了一次“小分子”加海藻有机肥。而且是整园全部使用,说要搞就搞完去,几十兜有什么意思。
不知老唐是如何跟他说这个推广肥的结账问题的。如果是赊账,商家成本太大,风险太高承受不了;如果要农民先买回去先试效果,农民肯定不干,因为赊账已经成了习惯。
接下来,问题就来了。老唐一说果树要放第二次试验肥了,何老板一副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其表弟还一脸愤懑,话语中还夹冷热嘲讽,似乎是有点冲动消费上当受骗的后悔。
老板表弟他说今年砂糖桔价钱雪崩,黄化的树都想拿砍刀“医”了,还放肥给它干吗?
我在一旁试探问:“使用后效果怎样呢?”
“这个哪晓得,就算有也要等十月份才看得见”老板表弟如此表示。
不用说,要想证明这种肥能医治由于缺素引起的黄化果树,要看整年的施用小分子炭的情况。因为它并不能医治黄龙病毒引起黄化的,两者的病症又十分相似,一时间根本无法辨认。所以,要想看能不能医治黄化果树最终还得看果树是否感染了黄龙病。黄龙病是果树“癌症”,目前还没有有效方法治疗。
老唐选了个“硬骨头”来啃。就算能治疗所谓由于缺素等症引起的果树黄化。一定要按照厂家指导方法要实施10次左右才能见效果。现在人家只做一次就不愿意继续做了,有什么办法。
谈话一时限于了僵局。老唐还在游说产品如何效果好,并没有在意老板及老板表弟把“反感”二词摆在脸上了。只是没有明显拒绝,推拖说现在天没下雨想放肥也放不了啊。
其实,我知道老唐代理的产品效果是好的,在各地区效果反应都不错。在柳州柑橘区如果能治疗缺素症还是大有市场的。
前期的推广难度确实是大,农民做了一次由于果子掉价了舍不得投入了。那推广试验第一次黄化投入的肥料成本到底算谁的,农民的?肯定不愿,老唐的,他也不愿意。说是农民自愿要做那么多株的,少了不划算。他只愿意提供5株的试验成本,要看试验成果,5株跟50株没有区别。农民想在数量上占便宜是肯定的。
这个站在农民的时间及劳力成本也说得通。但老唐,你的试验方案跟人家说清楚了吗?要是说清了,人家不会有那么大怨气的。我跟农民打交道十几年,农民虽然没有什么的文化知识,但大多还是通情达理的。事前没有落实成本出处应该是关键,事后叫做打死狗讲价钱,讲得清吗?
折中办法是,提供50株的试验肥料,农民出劳力。我帮老唐口头算了一下成本。如果效果好,农民给肥料钱,双赢没得讲。如果效果不好,老唐白出肥,人家白出工。老唐估计亏4000元,(肥料成本2000元,来回汽油1000元,人工1000元;农民只亏1000元人工钱)。
效果“好”与“不好”,农民说了算,主观性偏大不好掌握不说。单说这植物长得好与不好,话说”三分种植,七分管”,各方面管理一定要跟上,这也需要种植户的充分配合才能使好产品显成效。
老唐回到车上,一言不发陷于沉思。我一下子也没什么好方案。就算试好效果了,赊账这个问题又如何来解决?你到底是跟谁做生意?跟零售商还是农民?不言而喻是零售商。把田间药效试验做好了,由农民倒推到零售商也是可以的。但成本大,时间长不容易产生效益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现在整个农资市场供大于求,同质产品竞争激烈。你看哪家农资店不是满排满柜的货,你这产品有优势又如何?价格高是不争的事实,就算效果能跟进口肥相媲美。在农产品价钱由天说了算的情况下,说服农民使用的零售商需要一定的推广能力。
农资批发代理赊销是这个行业的痛点。就算赊销,你还得混个脸熟;脸不熟的,爱搭不理,咱不缺货。传统批发代理做法是:往乡一级做农资零售店大量铺货,年年结账都有大量呆账。
现在网络电商如此发达,对传统行业造成冲击。农资行业也未幸免,农资的批发价已经向最终端放开,靠信息不透明赚钱差价以及靠赊销来维持销量也越越难。
“物竞天择”的生存法则使我们农资人在经济转型中感到阵痛。时代要抛弃你其实早在一朝一夕中显山露水,“我打败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大润发 创始人在异手于人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