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爱附和他人,我是不是有病?
老师您好,我比较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总是顺着别人说话,有不同的意见就放在心里,表面上附和别人,心里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比较坚定自己的认知。
有的朋友特别直言不讳,可以很直接的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我就觉得和这样的人说不到一块去,和这样的人说话总被人反驳,我觉得气氛很尴尬。
请问老师,我这样爱附和是不是有问题呀?
小陀螺
小陀螺
你好,
对于是否“附和他人”的疑问,我们需要区分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再则,审视争论的问题,是否牵扯了你的利益;最后,我们需要谈谈文化适应的代价问题。
不自欺是健康性格的基础,无觉察的盲从后患无穷
首先,我们需要自问:我是否留言到自己的个性?在群体里,无论是班级、办公室,还是村子里、小区里,在人群中,我是否时常留意到我有一些不一样的想法、做法?
能清晰的意识到,如:我的形象特点、我的行事风格、我的目标和追求的人,往往更容易发展处清晰的“人我边界”,或曰“自体客体的边界”。
这样的人,即使面对特殊的情况,需要暂时隐忍,不表态,乃至说一些违心的话,但因为意识里清楚:“我知道,我只是在演戏,我知道我不这么想、这么认为”,那么这样的人,可说,形成了清晰的“个体化自我”。
他们不自欺,即真诚地对待自己,基于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的人,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频繁地做合乎自我目的的选择,会在中年后,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
与之相反,有的人天然对大多数人,尤其是权威的说法和想法,特别认同,只要是流行的、主流的、权威认可的,他们接受起来毫无困难、毫不纠结。所以总能轻易地适应环境,也较为随和、合群。
但是这样的人,因为缺少主动认知加工、独立思考的过程,即使年纪逐渐大了,也有一些生活阅历,但是独立判断、主动承担选择的能力,却始终发展不起来,无意识地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表面上,看这样的人不惹事、不生事,老实巴交。但从心理发展的视角看,他们的“自体客体分化”都有些不足,难以区分自我和他人的需要。很容易被忽悠、被欺骗,因为来自他人的认可、鼓动、教唆等,他们内心缺少足够的辨别和抵抗能力。
可以说,能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差异,哪怕基于场合的需要,暂时不表达,甚至做违心的表达,但自己内心“不自欺”,就保护这个人,不至于失去自我;而缺少“人我的边界”意识,看似暂时关系融洽、乐在其中,其实是以丧失个体的发展,来求得暂时的归属感、安全感。
自己的利益要敢于去捍卫,他人的想法需要学着尊重
你没有提到你们不同意见的事情的性质,我觉得大体我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牵扯你的利益的;二是只关于个人想法的。前者,你需要捍卫自己的边界,让对方付出必要的代价;后者,你只需要做一个观众,学着宽容不一样的声音。
对于有自己的利益的冲突,比如项目的分工、福利的发放、团建活动的安排等等。这时候你意识到你有不同的想法,不自欺是第一步,但更需要捍卫自己的权益。
也许不可能每一次都按自己的来,但因为你强烈地表达,才能让大家意识到你的存在,那么即使这一次照顾张三、下一次满足了李四,再下一次,总得听听你的需要了。
只有每一次涉及自己的事情,自己都表达思考与关注点,那么才不至于成了“隐形人”。也就是说,你争取三五次,才能得到一、两次较好的满足,因为群体里、人际圈子里,总是靠考虑多数人,我们也不能太自恋。
对于与自己的利益没直接关系,只是个人偏好的事情。比如,你身边的人以幼稚的方式谈论某个重大事件、明显的偏见谈论历史人物、主观地表达对南北美食的偏好等等,那么对于你,无论他/她怎么诱惑你争吵、辩论,你要先忍一忍,想一想对方是否有逻辑思考能力。
如果有,那么讨论还有可能是有趣的,彼此丰富了理解和认识;如果没有,那么最好的办法,也许是把对方当成演员,刚才演了独角戏,只是需要你来鼓鼓掌就够了,并不希望和你讨论问题。而你的内心,也许会翻涌着一些不舒服,但是更好的方法,依然是返躬内省,提升雅量。毕竟,他/她的思考与表达,没有直接伤害除他以外的人的利益。
中等程度的适应环境,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最后谈一点儿文化适应。
以色列作家奥兹曾在中国某大学做过演讲,提到中国和以色列的文化差异。他提到,他青春期的儿子在学校,以“问出老师都回答不了的问题”为骄傲,老师也鼓励大家质疑书本上的说法,谈谈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这种互动式、争论式的课堂,奥兹在东亚几国都没有听闻过。
这是个有意思的文化观察,我们可以再一次反问自己:
如果我有不同意见,我敢于挑战权威吗?
如果我是某个领域里的专家,其他小白来问或刁钻、或幼稚的问题,我乐于倾听和解答吗?
也许,东亚国家里,普遍过于尊重权威,讲究论资排辈,而不是太鼓励,当面鼓对面锣的与人争论不休。所以,在维持个性和尊重文化上,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即以自己能承受的代价,来求得一份心安。
可以说,我们表达个性的强度,要像个游标卡尺,根据情形而移动,
当环境惩罚性高,动辄得咎时,那么,如季羡林先生所言,“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能做到“不自欺”,就算守住了底线;
当你所处的环境,开放包容如开元盛世,人与人之间也乐于彼此分享经验、获得反馈。那么,如培根所言“争论使人敏捷”,你的诚恳表达将会得到他人的尊重,你的随声附和反倒换来他人的鄙夷。
2021年10月19日星期二 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