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脑喜欢形象的故事、图表、声音,不喜欢抽象的概念、理论和枯燥的文字、数字。做报告者为了追求现场效应,避免听众走神、喧哗或者睡觉,往往会刻意讲述故事迎合听众的喜好和需求。专家的讲座报告我们是经常看到和听到的,确实有很多专家在讲座中讲故事,但不管讲怎样的故事,肯定会结合相关的教育理论。
就像《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作者就在其中讲述了很多孩子的故事,帮助读者来理解其中的概念和理论。现实中,缺乏学术训练的一线教师也更喜欢听动人的故事,而不喜欢听深奥的概念和理论,归根结底还是缺乏深度思考的。
郝老师说,不是说做报告就一定不能讲故事,也不是说听故事就一定没作用,其实在彰显意义、表达情感等方面,故事有独特的价值。好的故事蕴藏真理,不好的故事充满偏见。讲故事的本质是通过解释去伪存真,剥茧抽丝,让真理显现、豁亮。讲故事是一种能力,故事讲好的关键是内在的领悟、洞察,以及对自我炫耀的必要克制。然而,许多讲故事者缺乏这种洞察和警惕,为了追求故事的精彩,常常在有意或无意中,放大绝对性而忽视复杂性,放大主观能动性而隐藏世界的偶然性,在讲述中凸显了故事的精彩与自我的幽默机智,但遮蔽了真理的显现,导致听众买椟还珠,误把“指月之手”当成了“月亮”,不是彻悟了一个道理,而是崇拜了一个偶像。如果遇到这样的故事高手,就需要听故事的老师有分辨的大脑。
教育是一门专业,除了热爱和激情,还需要冷静和深思,需要孜孜不倦进行科学探究。专家的讲座决定听众学习的内容,听众的喜好也会塑造专家的认知。也有的专家不愿意讲故事,但一讲稍微抽象的知识,听众就心不在焉,走神打盹儿,一讲故事,听众就聚精会神。其实,我个人觉得讲座还是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概念和理论肯定不能少,需要讲故事来说明的也不能少。要把教师日常的根本问题暴露出来,还要有针对性地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外出培训,少听故事,多听“干货”。“干货”就是实实在在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是教育教学中的真谛和规律。听报告和讲座要积极主动进行对话,而不是一味被灌输。所谓的对话,不是必须站起来向讲座者提问,而是用批判性思维对听到的内容进行追问、分析、判断,最好是能条理清晰地书写出来。
培训效果不取决于听的是故事还是“干货”,而是看你大脑中是否有一个整体认知框架。认知框架就像一张有捕捉能力、解释能力和消化能力的巨大的网,不管你观察到、倾听到什么,都能产生链接,或同化或顺应地达到平衡,久而久之头脑变得丰富和深刻,在分析评论教育教学时有一种思想的深度和眼界的高度。
那么,如何建立认知框架?魏智渊老师分析的非常精辟:“必须排除碎片般的信息以及狭隘的专业知识的遮蔽,恢复对人类根本问题以及各个专业根本问题的思考,并在这些思考之间建立关联。而要恢复对根本问题的思考,必须回归到对根本书籍的研读。”“通过恰当的与生命、生活相关联的阅读,在教师内部形成一种‘深刻的状态 ’,这种状态同时包含了信仰与智慧。信仰是指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态度以及自我认同,智慧是指拥有强大的根本能力,能够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使之成为整体,并使一切知识背景化的能力。”要实现这点,就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思考和知识结构的习惯,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艰苦肯读,需要长期扎根教室的践行,更需要对自我的绝对信任。所以,我们每天的阅读和写作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