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带女儿,儿子,和儿子他同学去排练话剧的路上,我从后视镜注意到儿子一直低着头瞅着手里的两颗棒棒糖,闷闷不乐。我问:“孙鸣宇,你怎么了,是在不高兴吗?答:“我少带了一颗棒棒糖只带了四颗,给了阳阳一颗,付明辉一颗,只剩下两颗了,还有有卢襄云和李禹萱两个人怎么分啊。”“然后呢?”“妈妈,要不然你再拉我回去带个糖果机(是个小玩具)吧,那里边还有一些小糖豆,可以分着吃。”“可是时间来不及了呀,约定的是六点半,还有五分钟,不然我们就迟到了呢”。接下来儿子说的话,让我感触颇深。“阳阳,你一会吃够了这个糖,或者是吃不上了就给哥哥吃好吗?”我瞬间明白了儿子的意思,他也非常想吃,但是他要和妹妹分享一颗糖,把剩下的两颗分给他的两个好朋友。做为妈妈,我既感动又心疼,感动儿子无私的分享精神,心疼他这么小的年纪竟然如此的委屈求全。
由此我想到了好多关于分享的话题。
一位外国妈妈带孩子去公园玩,在别的小朋友要求她孩子一起分享玩具,而她孩子怎么也不愿意把新玩具分给其他孩子玩的时候,她没有再继续要求孩子去分享,更没有给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之类的批评,而是告诉孩子,如果不愿意分享,可以礼貌的拒绝,勇敢的说“不”。虽然这种做法可能会引起好多人的非议,甚至被谴责为不礼貌。但是,不礼貌的究竟是谁呢?试问,如果一个成年人在公共场合玩游戏,如果有陌生人好奇去要求把游戏机分享一下,大家一起玩,有没有人会同意,又有没有人会因为别人的拒绝而去谴责别人呢?
从小我们就在“孔融让梨”的教育中,学会“谦让、分享和无私”,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尊重自我意志,教孩子分享是“为他好”,但这又何尝不是举着“善意的大旗”,做着违背孩子意愿的事,哪里有一点“民主”、“尊重”呢?很多时候不过是为了大人的面子,忽视了孩子的感受,伤害着他的认知和感情 。 “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激励”了好多代孩子,可是,不让“梨”就不是好孩子么?明明是“我的”,为什么必须“让”?我们常常教给孩子,分享是一种美德、分享是应该被倡导的观念;却忘了教给孩子,也要保护好自己的东西。这些东西的所属权或者分配权并不在那些为了面子、为了看起来很大方、会“慷他人之慨”的家长身上,而在他自己。
言归正传,儿子从小班的时候就被老师和熟悉的家长夸赞善良,心思细腻。零食和玩具从来都是很爽快的,主动去分享给别的小朋友玩,似乎是分享了,大家一起玩了,他能从中得到快乐。但是,这种别人嘴里的传统美德却引起了我深深的担忧。我担心被扣上的这顶帽子会扭曲他的三观,久而久之觉得不分享我就不乖了,不分享我就不对。或者是没有界限感的分享,随便的陌生小朋友都分,甚至去送给别人,不要了。我心疼的不是玩具,不是零食,而是儿子的一片“好心”。所以在儿子又一次大公无私的,想要“舍己为人”的去分享的时候,我告诉他,棒棒糖是妈妈买给你和妹妹吃的,如果你没得吃妈妈会心疼,所以想吃你就自己吃一颗,一会到了集合的地方把另一颗分给一个朋友,然后大大方方的告诉另一个小朋友,不好意思我今天只带了四颗糖,下次有机会再带给你吃。儿子欣然接受了,“那我就把剩下的一颗分给李禹萱吧,因为她是小女生”。看着儿子脸上如释重负的笑容,我内心也坦然了。
每个孩子都是娇嫩的天使,他们有着洁白的翅膀,美好的心灵。他们的成长会面临很多挑战,小小的内心需要家长悉心的呵护。但同时,无论年龄多小,他们都是拥有独立人格和意志的“人”,而不是任由成人意志驱使安排的“小屁孩”。我们应该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公平的舞台,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在教给他“谦让,分享,无私”的同时,也别忘了告诉他要学会保护自己和勇于争取自己的正当权利,尊重自己的意志。这是教孩子内心强大的重要一课,更是让他在未来懂得坚持真理、珍爱自己的示范与鼓励。
当你的孩子不愿拿出自己的东西分享的时候,请别再给他贴上“小气”、“不懂礼貌”的标签。请记得保护好孩子勇敢说“不”的权利!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