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部有趣的小书,花几个小时就能读完,书中借用了《柳林风声》的人物形象,主要讲述了一只蛤蟆抑郁之后,去看心理医生苍鹭的故事。读者就像玩剧情游戏一样,跟随每一次心理咨询,看着蛤蟆先生逐渐成长。
初次咨询时,蛤蟆先生整个状态极度低下,若用满分10分的情绪温度计衡量,蛤蟆先生一开始给自己打1~2分,通过与苍鹭每周一次的咨询,他学会了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获得了心理上的成长,最后告别治疗时,蛤蟆先生走出了抑郁情绪,生活逐步恢复了正轨,并给自己打了9分,可以说阅读整本书轻松愉快,并能收获一些心理学知识。
三种人生状态(内在人格的组成)
书中介绍到,由于每个人都是从儿童期在父母或其他长辈的抚养下长大成人,所以不论你是否愿意,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模式都会受到童年时期的影响,依据Transactional Analysis (沟通分析)的理论,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三种状态——儿童、父母和成人自我状态,这三种自我状态构成了个人人格。每个自我状态都是一个完整的思想、感觉和行为系统,我们与外界交流的过程受这三个状态的影响:
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刚出生时,儿童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为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自身的一部分。即使成年后,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还会激发我们像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具体场景因人而异。
但由于婴儿在长大的过程中,肯定会受比自己强大的多的父母或长辈影响,婴儿不得不依靠他们,所以就需要去适应他们的每一次喜怒无常,于是儿童自我状态又可分为两种: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
自然型儿童拥有出生就有的基本情感——快乐、深情、愤怒、悲伤、恐惧,且这些基本情感未被外力压制,得以保留延续。
而适应型儿童被强者压制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学会处理自己以及父母的愤怒,而产生顺从行为——伴随着取悦、依赖、自责、道歉。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当然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的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网络词汇”巨婴“大概有这个意思)
父母自我状态(Parent Ego State):由于父母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因此对我们的影响不可估量,在成长过程中,来自父母身上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都会对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作用,形成我们对世界最初的评判标准。生活中,有些人也会在某些时刻,发现自己的言行措辞甚至语调都跟自己的父母一模一样。同样,父母自我状态也能分为两种:挑剔型父母和养育型父母。
在挑剔型父母状态下,我们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说教别人,会努力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我们的观念和价值观。
而养育型父母则具有同理心,会在他人感到绝望或有需要时伸出援手,给予支持。每个人都具有这些状态,比如儿童在面对比自己更年幼的宝宝或宠物时,也会表现出小心翼翼并温柔的对待比他们更弱小的个体。
书中蛤蟆先生一开始认为自己不具有挑剔型父母的一面,他觉得他总是待人和善,重视别人的感觉多于自己,但在苍鹭的帮助引导下,蛤蟆先生才发现,他挑剔的其实是他自己,总是觉得自己有所欠缺。
成人自我状态(Adult Ego State):在这个状态下,我们可以靠理性而非情绪去应对发生的状况,利用过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合理且有计划的思考、决定、行动。我们只有在这个状态下,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在儿童自我状态时,我们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很难学到任何新东西;而在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都在重复从父母那学来的价值观,并要求别人接受你的观念,这种我才是对的,确信无疑的状态很难给新知识、新理念留有一席之地,所以整个人会固执己见。
但一个完整的人生,这三种状态都是重要的,并不是说成人状态完全比其他两个状态更重要,他们都对生存有价值。沟通分析理论认为,一个健康的人,就是能够在恰当的时间、地点,使用恰当的人格自我状态。但是,如果三种状态失调,自我状态使用不当,就会在沟通中产生冲突,进而造成个人内在心灵的不和谐。
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
在第八次咨询时,蛤蟆先生回顾了自己的过往人生,他渐渐获得了一种能力,让他在回忆时不再谴责自己。他能找到事件之间的联系,能客观地去看,而不再感到内疚。慢慢地,他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会以那样的方式发生,以及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蛤蟆第一次听苍鹭说起了”人生剧本“这个概念,甚至不安地想到,也许正是他在无意识中一手策划了各种情境,好让自己的剧本时不时上演。甚至,这是否意味着在他的潜意识里,关于他人生的“故事情节”早已布局好,一股未知的力量正将他推向某个特定的结局?
蛤蟆困惑于这些剧本是怎么写出来的,随后就引出了”人生坐标“的概念。每一个生命一定都得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这三个阶段,而开始的阶段会显著地影响后来的阶段,要理解现在,就必须回顾过去。回顾你生命最早期的阶段,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都对你影响重大,还影响了你后来的成长,牵涉到你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
这种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形成了自己看待世界的一个心理视角,而每个人的早年经历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有时候,人们看到的世界如此不同,连信念和预设都不尽相同,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只能经过流血冲突才能达成和解。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人生坐标是说,人到了大约四到五岁左右,生命本身会促使你提出两个存在主义式的问题:1. 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2. 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这两个问题都可以回答好或不好,于是就有4种组合,即我们的人生坐标4象限:
A. 我好,你也好 B. 我好,你不好
C. 我不好,你好 D. 我不好,你也不好
苍鹭对蛤蟆说,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由于惯性,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无意识地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即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我们会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的一样。
读者可能会疑惑,这是怎么做到的?人即使再有把握,也无法预知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呀?此处的自证预言可以理解为某些行为的”必然后果“,比如喝酒过量必然会喝醉,第二天会感觉糟糕。如果是一种长期重复行为,甚至持续一生,这类行为就被称为”心理游戏“,刚才的例子就叫酗酒。假如你认为生活让你不快乐,不善待你,那么今天喝醉(客观来说,喝醉其实对你没好处)就是你用的某种方法,它可以印证明天你会感觉悲惨的预期,第二天就可以说:你瞧,我说对了吧?生活对我不好,我今天浑身难受,很不舒服,很悲惨。换句话说,你创造了一个‘自证预言’。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有本很出名的书叫《人间游戏》(Games People Play),当中命名并描述了一百种心理游戏,‘酗酒’是其中之一。还有一种常见的游戏叫“猜猜我在想什么”,很多年来,老师一直对学生玩这个游戏,老师会没耐心的嫌学生笨,半天答不上来问题,这个游戏中,老师当然是赢家了,学生肯定觉得自己很蠢,老师赢了无知的学生,就能获得优越感。而玩这类游戏的必然后果是,玩家最终会产生糟糕的、不快乐的情绪。
心理游戏与人生坐标之间存在关联,不同坐标象限中的人会玩不同的心理游戏。
1. 我不好,你好
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概括地说,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就玩那些会把自己变成受害者的游戏,玩这种游戏时,人的内在状态大概对应于前文中介绍的“悲伤的儿童”状态,
苍鹭列举了几个该象限中的游戏,比如“我真不幸”、“可怜弱小的我”、“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
(1)“我真不幸”
玩这个游戏的人确信他们是不幸的,会随时给你报出一长串遭遇过的不幸事件。比如,有些人会把不幸的原因怪到住房上,甚至怪地理位置不好,他们会想到所有和霉运相关的迷信传言,比如摔碎了镜子或打翻了盐之类的。有些人会竭尽所能地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玩这个游戏的人会抑郁。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被不好的力量影响,无法掌控人生,这让他们焦虑,觉得自己不够好。
(2)“可怜弱小的我”
用自怜猛烈的攻击自己,觉得每个人都在找我的茬,生活中的“玻璃心”可能是在玩这种游戏。
(3)“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
有些人生活一团糟,或者有意无意惹上麻烦,就是想看看别人能宽容他们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会排斥他们。接着他们就会说:“我早说过你会这样对我,证明我是真的很差劲很愚蠢。” 就像《再见爱人2》里的张婉婷,喜欢通过各种行为来测试宋宁峰是否爱她。其实这些游戏很危险,因为如果你尊重或你爱的人放弃你,你肯定会觉得痛苦,孤零零一个人。
2. 我好,你不好
这类人觉得自己比别人好,他们玩的游戏通常能让他们对别人评头论足。处于这个心理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
苍鹭讲了这个人生坐标下的三种心理游戏:“我抓住你了,你这个坏蛋”、“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你怎么敢”。玩这些游戏的人,几乎常常处于上文中的“挑剔型父母状态”,当然有时候他们也会摆出‘养育型父母’的姿态,说些诸如‘我比你更心痛’或‘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但大部分人都能听出这是虚情假意。不过,关于这类人的心理状态,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他们从来不会抑郁。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1)“我抓住你了,你这个坏蛋”
这是人们经常在工作场合玩的游戏。首先,有个人犯了错,其实这种情况很常见,然后上司发现了,把犯错的下属叫进来好一顿训斥,小题大做,对下属大声咆哮。这种游戏能让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发火,借此证实“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他们会证明别人根本上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
这种游戏似乎越来越常见,尤其是在机构组织里,权威人士很容易把自己想象成严厉的父母,把员工当成顽劣的孩子来惩罚。新闻报道里似乎也充斥着霸凌的案例。
(2)“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
有些父母习惯对孩子说这样的话,或者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这个游戏最后都让听者自卑或自责,玩这个游戏的人就能证实他对你的看法——你一无是处,而他高人一等。这会加强他的优越感,而且常常和另一个游戏一起玩,那就是“你怎么敢”。
(3)“你怎么敢”
同样,有些父母在孩子反过来顶撞自己时,会这么表达。这些施虐者会利用任何时机来制造一些能让他们评判和惩罚别人的情境。
3. 我好,你也好
在最后一次面谈中,蛤蟆发现自己已经处在了“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上。苍鹭对此的评价是“这是个勇敢的选择”:选择了这个人生坐标时,不仅为当下做出了选择,还许下了一个承诺,终生的承诺。‘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并非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过程。你不能说‘好了,我终于到了’,好像登顶珠穆朗玛峰一样。你觉得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那就得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我好,你也好”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它非常接近于人本主义信条:信自己,信他人,而不一定非要信神或超自然。
4. 我不好,你也不好
书中没有提及这种坐标的人,我理解大概是觉得自己不行,你们也差不多,也好不到哪去。既有些自卑,又像“挑剔型父母”一样,总是挑别人的毛病。
这个坐标下最喜欢玩的游戏大概是:“是啊,但是”,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
总结
其实就像上文中的三种人生状态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4个人生坐标中移动,心理更健康的人,处于“我好,你也好”的坐标中的时间更长,书中最后一次谈话中,苍鹭提出了高情商的表现,概括而言,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而且,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最终形成一种共生性,它与独立并不矛盾,独立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这些都是好事,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最后,愿每个人都能从心理学中受益,能锻炼自己察觉内在状态的能力,使自己尽可能长时间的处于“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上,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