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爱宋朝?
如果可以穿越,你最想穿越到哪个朝代?——关于这个理想世界的乐此不疲的追问,出现最多的答案是宋朝。
今天的人们为什么爱宋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到底宋朝在其中扮演了怎么的角色?为什么一个军事上积贫积弱的朝代,却造就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上的“黄金时代”?
此前,在2017年1月和2018年1月,《三联生活周刊》分别做了两期有关宋朝的封面故事,第一期《我们为什么爱宋朝》,通过解读宋朝的一系列关键词——市井、雅集、山水、茶室、书院,搭建起宋朝与今天的联系;
第二期《宋朝那些人》,我们选取了以苏轼、李清照、范宽等为八位为代表的宋朝群星闪耀的士大夫群体,探讨他们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开创,以及留给后世的精神遗产。这些人如今依然被视为文化偶像。
《我们为什么宋朝》封面
《宋朝那些人》封面
这两期杂志都在我们的读者群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这期杂志更是进入《三联生活周刊》年度杂志销量排行榜前三,成为了“爆款”封面。
读诗、吟词、朗诵,如今,大家对传统的古典文化的回归和亲近,似乎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的潮流。在这些沉淀了几千年的文化精粹中,我们也渐渐发现,人们对宋朝有着巨大的好奇,对“宋式生活美学”的推崇,更是引发了一股“宋朝热”。
解密“宋朝热”
以上种种现象,不禁让我们思考,为什么距离我们约1000多年的朝代,会如此依然收到大家的追捧、留恋?大家到底迷恋宋朝什么?宋朝的生活美学又带给我们当下什么样的生活启示?
带着这样的好奇和疑问,我们三联核心主笔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并不断向专家请教,通过一年半时间的打磨,在两期纸刊杂志的基础上,推出了这一期宋朝美学音频课——《我们为什么爱宋朝——宋朝美学十讲》。希望通过十个关键词的梳理——总序、《清明上河图》、理学、茶道、书法、宋画、名物、宋瓷、宋词、雅集,试图给大家提供十种进入宋朝的观看路径。除此之外,我们还邀请到了10位名家、学者,通过微观视角去探究背后的原因,带大家深入其中,体会到两宋文明到达的高度。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当我们向自身文化寻找,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的高峰,还是艺术与生活通融的生活美学源头,都当推宋朝。特别是宋代士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通过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一直为后世所追慕。原因很简单,宋朝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大俗与大雅,可以说是最适合生活的朝代。
“宋朝穿越路径”
当然,也许有的人还并不了解宋朝。没关系,在《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课程的开篇,我们首先铺陈开去,从历史宏观层面带大家对宋朝有一个总体面貌的认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到底宋朝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为什么今天会出现“姗姗来迟”的宋朝热?
在课程的总序里,我们邀请到了著名宋史专家邓小南老师,为我们拉开宋朝美学的序幕。邓老师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其父邓广铭曾师从胡适、傅斯年和陈寅恪先生。她将从宋代的立国形势、文化风气以及士人对意境的追求几个方面,以宏观的方式带我们重新认识宋朝。
北宋疆域图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朝的打开方式,大家最为熟悉当然是宋朝生活图景《清明上河图》,故宫展出这幅作品时排长队的火爆场景还历历在目。它堪称北宋社会的“百科全图”,徐徐展开了一幅12世纪初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繁盛的市井风俗画。这里,我们邀请到了故宫博物院资深古画研究专家余辉,他多年来潜心研究此画,每一个细节都如数家珍,他将带大家一起走进、解密《清明上河图》。
那么,这幅作品的创作者张择端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当时的生活环境又是什么样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张择端的教育环境——儒生背景。两宋时期通过科举制度,诞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士大夫阶层。那么,在当时提倡儒学复兴的环境下,这些文人他们又尊崇什么样的价值观呢?
这里,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他近年来着力于宋明哲学的研究,将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告诉我们儒学在北宋的复兴如何解决了新的生活方式指导问题。宋代士大夫的人格到底伟大在哪里?那种生生不息的核心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又有什么样的指导价值?
朱熹(1130 ~ 1200)
说到宋代士大夫,尤其文人雅士,除了探讨人生哲学,在生活中,喝茶也是他们的一大乐事。其实在宋代,不止文人喝茶,上到皇帝,下到普通老百姓,喝茶已经完成变成了全国的一种风尚。在这一讲中,我们邀请到了著名文化学者、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郑培凯,他将通过茶专题告诉您,在宋代,为什么喝茶会成为一种全民风尚?普通百姓、高雅文人、尊贵皇室在喝茶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讲究和习惯?
苏轼(1037 ~ 1101),世称苏东坡
纵观艺术史,宋代艺术的第一座高峰,是书画。书画分为书法和绘画。我们先从书法讲起,中国书法进入宋代,进一步加重了“文人”习气,苏轼、黄庭坚这些书法家也都是大诗人、大文学家。这一讲,我们邀请到了故宫博物院古代书画碑帖鉴定专家王连起,为大家讲述宋代书法的复古与创新。
苏轼《李白仙诗》卷(局部)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而宋代书法与绘画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北京大学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朱青生看来,“宋画”中间包含着对“宋画”的终结。这个时代里隐藏着一个伟大的秘密,而为了帮助破解这个秘密,朱青生老师替我们拎出了藏于其中的关键的一条“线”,这个线就是“书法”。古人讲究“书画同源”,理解了书法,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宋画。看透了这个秘密,才能完成对宋画的理解,以及我们还能试着横向去思考、找寻,宋画与文艺复兴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我们之所以邀请朱青生来讲这一节课,是因为朱青生认为教师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指引学生在面对个人无法控制的境遇时找到自我的方向,这种方向感,古贤称为“仰望星空”。我们也希望在宋画的讲述中,你能领略到他的这种指引。
《文会图》局部 北宋 赵佶 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该怎么观赏宋画?如果从风格入手,当然会存在很大主观性,一种比较轻巧的进入方式,是可以尝试与宋人的生活方式相结合。
生活方式少不了生活器物,玩古物一直是帝王、宦官、文人士大夫的文化传统。烧香、点茶、挂画、插花,是最能代表宋人生活与文化趣味的“四般闲事”。而这些生活方式需要承载的器物——茶器、酒器、花器、香器、文房等等,也都在宋朝,被赋予了“雅”的品格。这一讲,我们邀请到了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痴迷于古物研究的学者扬之水,为大家讲述宋代的器物之美。为何这些在我们现代人看来的高雅生活方式,在宋人的生活里却只是日常?
在宋人的生活中,喝一杯好茶,当然得有好茶器来配,宋代人的饮茶方式为点茶,高潮在于“点”,当然更讲究诸美并具——茶品,水品,茶器,技巧,样样具备点的“结果”才可以完美。在这一讲里,我们邀请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陶瓷研究著名学者廖宝秀,为大家一一细数五大名窑、宋瓷中极简主义美学的体现,以及宋朝人都是如何使用瓷器的。
在前面讲述的内容中,我们可以听到,不少老师都会提到宋词,旁征博引。宋词——早已被视为一代之文学的案头之作,是宋人生活、情感、价值观的一种表达和呈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的这首《水调歌头》,时至今日仍被不断扮演翻唱。
《绣栊晓镜图》,北宋,王诜,绘
绢本,设色,纵24.2cm,横25cm
《踏歌图》 ( 轴 ),南宋, 马远,绢本,纵192.5cm,横11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
为何宋词仍旧能够为今人所吟唱?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邀请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主持人、同样爱好宋词的董卿,她以“领读者”的身份,为我们推开了宋词温婉世界的大门。然后,董卿还为我们推荐了一位她的好朋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同时也是《中国诗词大会》的点评嘉宾康震老师,他多年来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诗词研究,将带大家一起走进宋词的美学世界。
最后一讲,也是我们这次《为什么我们爱宋朝》课程的收尾。我们把落脚点放在“雅集”之上。
《西园雅集图》局部,南宋,马远,绢本淡设色,高19cm 直径16.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所有我们刚刚提到的诗词书画、“四般闲事”如果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遇到,那么就成了了文人之间的一个聚会——雅集。
雅集是宋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他们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弈棋、烹茶、听风、饮酒、观瀑、采菊、写诗和绘画,携手传播着宋人躬身实践和付诸想象的种种生活情趣,成为北宋文人的一种重要社交活动。
在最后这一讲里,我们邀请到了当代艺术家、园林学者、国内最早的现代雅集推广者叶放,带大家走进宋人的朋友圈,看看这些雅士们都是怎么玩的。我们重新把落脚点放到了“雅集”这样一种宋代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里,呼应开篇,完成对整个宋朝课程的讲述。
这十讲课,是一次回到宋朝的文化之旅。希望每一个跟我们重新推开宋朝大门的人,走到最后,都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文学召引和美学启示,完成属于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宋朝之旅。或许当你听完了这十讲课,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活,又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
接下来,欢迎各位进入宋朝的美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