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们了解了专注的本质,这一篇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回顾学习小队遇到的几类问题:
一个是专注的持续时间短;
一个容易被外界干扰源牵引,尤其是手机;
第三个是无法进入专注状态——学不下去、背不下去;
第四个是容易焦虑,总是达不到所专注的事情的目标。
一、专注持续时间短
但凡面对无法长时间专注的情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清楚当前自己能专注多长时间。
根据这个最小专注时间,看看自己做眼前事情需要多少个专注模块。
就好像挖一条河道,一个村子的人不可能一天挖出一条引水河道,那么就要看一个村子一天能够挖多少,然后根据要挖掘的总长度和每天能够挖掘的长度,看看可以挖几天。
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几个点。
(1)预期过高
第一个就是无法接受自己的最小专注时间。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一直处于最佳状态,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事情都可能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
这就好像任何自然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出现都是随机的,我们只能不断地根据已经发生的自然现象进行风险控制,做好防范。所以说,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个时间段的所有状态都预设的清清楚楚,但是我们可以把所有状态都经历下来,清晰的知道最坏的状态应该如何处理,最好的状态不是持续的,然后进行风险控制,让好的状态越来越多,差的状态副作用越来越小就可以了。
时间久了,我们就可以在很多中情况下做提前准备。
比如,昨天领导突然带我们去户外做调研,晚上的写作时间就被挤压掉了,但是这个时候我仔细地做了梳理:(1)户外调研消耗体里,回去肯定疲惫,写作内容不能够是非常消耗脑力的,不然写不下去就会耽误时间;(2)调研回去是否总结,如果总结要多长时间,我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回去的时间只有2个小时,那么我就要把几项作业进行取舍,把写作放在最前面,其他的内容战略放弃。在这样的预设下,我做了两个决定,第一个就是在出发的路上把主题确定下来,把框架梳理好;第二个就是调研回来后,用最短的时间出一篇文章,然后利用剩余时间修改。在这样的应对模式下,保证了文章的更新。写完文章后,身体疲惫的不行了,如果之前没有提前进行风险防控的思考流程,我估计就会疲惫的不想写或者睡一觉再说,但是这样就大大的增加了无法更文的风险。
所以,总的来说,低预期,以推进事情进展为目的,为各种状态设置风险防控环节,就能够在任何状态下推进事情。
(2)两个专注时间段之间的空白填充问题
有的时候,明确了自己最短专注时间之后,完成一个时间段,和下一个时间段开始之前,会出现一个空白时间,这个空白时间很多人把握不好。有的人会用来玩手机,有的人会用来娱乐放松一下。但是,结束之后进入下一个专注时间段的时候,发现根本无法进入,或者专注时间更短了,这个问题就是间隔时间的填充问题。
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放松事情,能够让两个时间段都能保持合理的学习、工作状态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恢复效果好、秩序的、不会消耗脑力和损害身体的事情。比如,听轻音乐,就比听重金属等引起情感波动的音乐要好;比如,做一下八段锦,就比看一个电影或者一个感动的视频效果要好得多。
选择如何填充空白,是一门技术,也是取舍的关键。
综上所述,专注时间段不怕,推进事情进展,保证阶段的衔接,减少耗损,就是最关键的解决问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