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成人的注意力是集中的,那孩子的注意力就是宽泛的。这两种注意力都是各有利弊,没有优劣之分。
你可能也听过一个关于注意力的著名心理学实验。研究者让一群成人看一段打篮球视频,同时数传球的次数。数完之后,研究者会让他们再看第二遍,所有人都惊讶地发现,他们居然没有看到一个人扮成大猩猩穿过了画面。集中注意力就是屏蔽你觉得无效的信息。我们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大脑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通过抑制作用来屏蔽信息,让注意力更集中。
这样的集中注意力,孩子其实也能做到。几个月大小婴儿也会注意到落叶,他也能像成人一样稳定而持久地关注这件事,他们的眼睛会扫视落叶,他们会有和成人集中注意时相同的脑电波,心率也会像成人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一样下降。
这个时候,如果飞来一只虫子,成人可以控制自己不被虫子干扰,但是孩子的注意力很可能就被虫子吸引走了。容易分心当然会让孩子很难像成人一样高效地完成任务,但是分心其实也有好处,它会让孩子更善于捕捉偶然出现的信息,能够同时注意更多的事情。正是这种宽泛的注意力让孩子更适合学习。
宽泛的注意力让孩子不会错过世界上任何有趣的信息,不管这个信息是不是对当时来说很重要。如果让一个两三岁的小孩来做前面那个数球的实验,他很可能会忘了数抛球的次数,但是他绝对不会忽略那只“大猩猩”。
孩子似乎是在让世界来决定他们会看到什么,而不是自己决定要从周围世界中看到什么。神经科学也可以印证这一点,孩子的大脑里起抑制作用的神经要等很久之后才会发展。
如果希望更有效地改造世界,那么像成人这样集中的注意力当然更有效。成人能够预先判断哪些信息对自己有用,哪些信息只是干扰,大脑会强化前者、抑制后者。但是,孩子的任务是学得越多越好。所以孩子会注意一切事物,尤其是新的、有趣的、信息量丰富的事物,而不是只注意马上就可以用的或者跟自己直接相关的信息。实验中,大猩猩的出现,就比无聊的抛接球活动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孩子当然不会错过这样有趣的事情。
集中的注意力让我们做得更好,宽泛的注意力让我们学到更多。如果说集中的注意力像聚光灯,会让我们忘我的投入,达到心流的境界;那么宽泛的注意力就像灯笼,会让我们感受到宗教体验里的那种无我境界。婴幼儿就像佛陀一样,是身在斗室、心在四野的旅行者。他们会深深沉浸在墙壁、阴影、声音所带来的难以抑制的欢愉与兴奋之中。很多的诗人、作者、画家都是从这种灯笼般的宽泛的注意力中获得了艺术的灵感。
孩子不是不完美的成人,我们甚至可以说,孩子和成人是人类的两种不同形态,思维、大脑和知觉形式有很大的不同,服务于不同的进化机能。而人类在进化中形成的优势正是这种分工。孩子的大脑是开放的,负责研发心智,可以更有效、更灵活地认识周围的环境。这让我们可以想象全新的环境,让我们能通过行动来改变目前的环境,把想象变成现实。神经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词“可塑性”,就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做出改变的能力,他们认为这个能力就是理解人类特质的关键所在,而孩子的思考,就是理解这种能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