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给予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称号。
所谓“天无二日”,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后,自己的老父亲刘太公健在,故上尊号为“太上皇”,虽则有皇之名,却不理政事。
历史上的太上皇,与禅位紧密相连,牵连着宫廷政变和权力斗争,最著名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逼迫其父李渊禅位给自己,而尊其父为太上皇。
太上皇一词,多会让人联想到年迈老人,然而,北魏之时的献文帝拓跋弘,却是在十八岁之时,便受太后逼迫,禅位给自己年幼的儿子,做起了太上皇,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帝”,最终又离奇死亡,其间权力斗争,令人不胜唏嘘……
十二岁登基的拓跋弘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公元454年,生于阴山之北,为文成帝拓跋濬的长子,其生母为李贵人。
两岁的拓跋弘,被选定为皇太子,然按照北魏“子贵母死”的制度,在其被确定为法定接班人的同时,其生母李贵人,便被赐死。
年幼的拓跋弘“聪睿机悟,幼而有济民神武之规,仁孝纯至,礼敬师友。”
公元465年,拓跋濬去世,年仅十二岁的拓跋弘登上了皇位,尊拓跋濬冯皇后为皇太后。
需要提醒的是,北魏的“子贵母死”制度,其出发点是为防止“母壮子幼”的后宫干政局面出现,拓跋弘生母李贵人被赐死,然而,冯太后却正值壮年,后宫干政的局面并没有因为拓跋弘生母被赐死而避免。
母子生隙,被逼禅位
拓跋弘初登基之初,车骑大将军乙浑犯上作乱,有赖于冯太后坐镇朝廷,终是平定了反叛,但同时,朝政大权,亦完全落入冯太后手中。
冯太后抚养拓跋弘长大成人,视其如己出,在平定叛乱、稳定政局的过程中,临朝称制,树立起自己的政治权威。
拓跋弘十四岁之时,便生下了皇子拓跋宏,冯太后甘心放下了权力,归政于拓跋弘,自己则一心培养皇孙拓跋宏。
然而,虽则在名义上是太后和皇帝的关系,两人却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
拓跋弘在位期间,崇文重教,兴学轻赋,个人则尤其喜好玄学和佛法,加之冯太后虽则退居幕后,然始终保持着对朝廷权力的把控。
年轻的冯太后喜爱美男和男宠,经常选取风流倜傥的男子入宫陪侍,这在献文帝拓跋弘的眼中,被视作是“淫乱后宫”。
公元470年,献文帝拓跋弘终于是抓住机会,杀掉了冯太后的宠臣李弈,惹来冯太后的极度不满。
同时,拓跋弘又将举报有功的李欣提拔为尚书,参决朝政。
自己的宠臣被杀,而“罪魁祸首”却受到重用,冯太后终于是忍无可忍,决定用自己在朝廷中的威望,胁迫献文帝拓跋弘交出皇位。
拓跋弘颇有政治头脑和才干,但偏偏又喜玄好佛,给人以出世入道的印象,加之朝政长期受到冯太后挟制,心生倦意,萌生禅位念头:“帝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
拓跋弘本想禅位给自己的叔父拓跋子推,子推与冯太后平辈而论,又素有美誉,不至于朝政再遭太后把持,然而此一想法却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被逼无奈之下,拓跋弘唯有禅位给不满五岁的儿子拓跋宏。
冯太后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得以继续把持朝政,而拓跋弘,则做起了太上皇帝,这一年,他才十八岁,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
离奇身死,令人唏嘘
拓跋弘禅位,群公上表:“今皇帝幼冲,万机大政,犹宜陛下总之。谨上尊号太上皇帝。”
区别于不理政事的“太上皇”的称号,拓跋弘禅位,封号则为“太上皇帝”,虽则移居崇光宫,然而国之大事,却了然于胸,照常处理朝政。
拓跋弘以太上皇帝的身份,继续行使着皇帝实权,并多次亲自率军南征北讨,大败柔然,取得军事斗争的胜利,而这一切,都与把持朝政、掌控当朝皇帝拓跋宏的冯太后,有着巨大的权力冲突。
公元475年,二十二岁的拓跋弘以太上皇帝的身份,在都城平城北郊举行大阅仪式,天下震动。
面对虽则退居太上皇,而实际声威、权势不断上涨的拓跋弘,冯太后感受到了威胁……
为防止拓跋弘对自己地位的威胁,冯太后决定先下手为强,蓄意发动一场宫廷政变,将朝政权力再次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公元476年,京师突然戒严,太上皇拓跋弘奉召前来晋谒冯太后,被左右伏兵一拥而上擒住,强行软禁了起来。
不久之后,献文帝拓跋弘“暴崩”,突然离奇死亡,时年仅仅二十三岁,时人多传言是冯太后所为……
拓跋弘去世后,冯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继续牢牢把控着朝廷……
献文帝拓跋弘在禅位之时,亦曾想要借叔父来抗衡太后干政,虽则未能实现,还是主掌朝政,始终在力图恢复对朝政的完全掌控,故而一再亲征,举行大阅,不断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奈何年轻有为,却被过早地扼杀于宫廷权力斗争之中……
令人不胜唏嘘的是,拓跋弘的长子拓跋宏在冯太后去世之后,痛不欲生,五日内滴水未进,极尽哀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