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正式设置县署衙时间距现在也就一百多年。此时的一面城早已废弃好几百年了。不过,能留下“一面城”这个称呼到让人感觉很惊诧。
据《梨树县志》附录中写“设治原案”记载:梨树自经蒙荒招垦,人民麇集于是,过陌荒田,辟为沃壤,蒙王收其租赋,汉官理其人民,归昌图厅直辖。道光六年建元,分设照磨,光绪四年升县治。兹录其设治原案,俾食毛践土者咸知所本焉。
“食毛践土”原来没有注意并理解它的意思。抄录上面的话后,随意网查资料,没想到竟然意义非常。
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的记载,采用联合式语法结构,主要作谓语使用。其核心语义指封建官吏感恩君主赐予生存资源而表达效忠,"毛"引申为地面生长的谷物,"践"表踩踏之意,整体隐喻臣民生存所需皆赖君恩。
清代吴趼人写《痛史》小说也提到这句话,他在“第二十一回 胡子忠装疯福州城谢君直三度仙霞岭”中一句:“食毛践土偏知感,地厚天高乱颂扬。”
“食毛践土”已形成成语,开始时只表现物质层面的依存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到秦汉时期衍生出“政治效忠内涵”。到了明代典籍更将"食毛践土"与"忠君报国"并列为朝堂奏章固定用语,而清代不仅如此,更成为科举策论的常用典故。
而《梨树县志》附录中写“设治原案”出现的“兹录其设治原案,俾食毛践土者咸知所本焉。”由此证明上面所说“朝堂奏章固定用语的常用性。
网友魏晓光在他的博客中写道:知县,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光绪四年(1878),清政府在梨树始建县治,定名为奉化县,归属于昌图府管辖。县城设于梨树城。首任知县钱开震。从光绪四年(1878)至宣统三年(1911)的三十四年间,梨树先后有24任知县,名单如下:
1、钱开震 光绪四年(1878) 任知县;
2、王为征 光绪八年(1882) 任知县;
3、钱开震 光绪九年(1883)复任知县;4、张云番 光绪九年(1883) 任知县; 5、张 寅 光绪十年(1884) 任知县;
6、吉 利 光绪十一年 (1885) 任知县;
7、黄毓森 光绪十二年 (1886)任知县;
8、赵臣弼 光绪十五年 (1889) 任知县;
9、张瑞三 光绪十六年 (1890)任知县;
10、刘继勋 光绪十七年 (1891)任知县;
11、杨 澍 光绪十九年 (1893)任知县;12、吴鼎征 光绪二十二年(1896)任知县;13、陶应润 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知县;
14、范贵良 光绪二十四年(1898)任知县;
15、米 穜 光绪二十五年(1899)任知县;
16、王顺存 光绪二十六年(1900)任知县; 17、鲜俊英 光绪二十六年(1900)任知县;
18、傅 宽 光绪二十九年(1903)任知县;
19、徐之庆 光绪三十年 (1904)任知县;
20、陶鹤章 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知县;21、崇 廉 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知县;
22、陈嘉言 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知县;
23、戴章勋 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知县;
24、范一瑞 宣统三年 1911) 任知县。
(魏晓光博客:文章名为《清朝时期梨树县历任知县名录》谢谢魏晓光)
据与《梨树县志》“大事记”对照,网友魏晓光提供的资料基本一样,只是有一人,就是上面表中的张云番,显示是与钱开震同年入职。可“大事记”中没有张云番名字的记载。也许是在编辑志的过程中漏掉了。从魏晓光提供的图片看,是一本过去的书。肯定不会有错的。
《梨树县志》大事记中对在偏脸城任照磨的官员没多费笔墨,可能觉得照磨不是官就没有录入大事记中,只记载三人。对任职称之为县官的却记载很全。
最突出的就是设县时的第一任奉化县知县钱开震。上任后干了不少有益于百姓的事迹。所以,才有他的传记。
据查有关资料:钱开震,字少如,生于1837年,浙江仁和县(杭州)人。初任河北某县丞,后调入天津通商大臣崇厚幕府,以其劳绩突出擢升知县。1875年(光绪己亥年)奉命来奉天。1876年任凤凰直隶厅同知。1877年调义州厅。不久,调奉化筹建县治。1878年(清光绪四年)任奉化县(今梨树县)知县。1884年升兴京同知,后任昌图知府。奉化初设县治,钱到任后,即着手修建县署衙门,率次修建文庙,明伦堂公署(县衙)、典史署、监狱、学宫等。
张云番(光绪九年(1883)任知县)也够冤枉的了,因为与钱开震同年任职,竟然被忽略不记了。钱开震光绪十年升任兴京同知。
钱开震建县治时,已经把县署所在地移到奉化屯,也就是现今日梨树县所在地。这是因为,偏脸城与昌图厅隔招苏太河,因来往不方便,为了方便和昌图的联系,只好把县衙搬迁到奉化屯。县名因此而改成奉化屯的名字,叫奉化县了。由此,奉化屯所在地原是梨树照磨所辖的奉化社,只好改名叫守善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