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街百年往事——曾经管辖四平市区域的县级衙门变迁史及官员之更替1

前边很大篇幅说明原来的梨树城即偏脸城来历及发生的事件。这说明历史上偏脸城也曾经是驿站。且为韩州辖地。《梨树县志》中载:九百奚营当时扼宋、金来往之要道,是金咸平府(开原老城)经信州(怀德县秦家屯古城)、济州黄龙府(今农安县)到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必经之路。金朝于天会七年,将囚在韩州(昌图八八面城古城)达两年之久的北宋徽、钦二帝徒居五国城时,就是经过此地北行。可见地理位置重要。

这是举例说明偏脸城的重要性。有资料介绍明确:北宋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也就是公元1127年,金军攻破了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掳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宋朝大批宗室成员、后宫妃嫔以及百姓北上,并掠夺了大批金银财宝,文书典籍。这就是靖康之变,靖康之变成为了宋朝的巨大耻辱,岳飞就曾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地理位置重要得看对谁来说,对蒙古大罕成吉思汗就没那么重要,在他的铁蹄下,什么都是一片焦土,所谓‘悉空其人,以为牧场’。所以,偏脸城空城了许多年。经历上百年后,清朝后期的让清代人想起来。因为牧场已久,关内无地可种的人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闯关东。形成一定规模后,清廷想起了故地。就派人把偏脸城恢复起来。因为,清朝已经对蒙古属地开禁了。同时,对柳条边里也慢慢放禁了。

总结起来,梨树境内汉魏至两晋十六国时期(公元206年至420年)属扶余地,南北朝至唐初为高句丽境地,也许那时起就有了一面城,成了扶余府驻地。唐中叶以后属渤海王国扶余府的扶州。到了辽金时期属韩州,还成了韩州衙门驻地,那时的偏脸城应该是很繁荣的。元属开元路,明属辽东都司北境,可惜的是蒙古人把城费了。直至清朝属清代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属地,达尔罕王爷的领地,后因闯关东开荒种地,就划归昌图厅管辖。但并没有下设府县管辖。

直到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年)才恢复偏脸城,设梨树分防照磨官阶。

第一任照磨名叫高涵。可能年代久远,没做出有影响的大事来,所以,资料上没有交待高涵有什么功绩。这位首任照磨因此而默默无闻了。但因为是首任,所以,大事记上记载他的名字。

据有关资料统计,从道光元年开始设官员以来,其中任分防照磨有二十一位,后来设县后,任知县二十三人,县知事十人,包括改称县长的。

《梨树县志》有名的照磨只有首任高涵和三十年后的张长泰。其他任照磨没一点信息。也许年代久远,或当照磨没做什么事情,没有资料记载,或说在人们心中也留下啥印象。也许是因为这个时期署衙还在偏脸城的缘故。

不过,还好找到网友魏晓光写的文章,他的新浪博客里透露出不少关于梨树历史,也包括四平的。在博客中有专门介绍在梨树任照磨和县知事的文章。摘录如下:照磨,是“照刷磨勘”的简称,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府设照磨1人,从九品。分防照磨,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1821年(道光元年),清政府昌图厅在南北交通重要道路上的梨树城(今偏脸城)设分防照磨,名为梨树城分防照磨。后将衙署移至昭苏太河以南4公里处的奉化屯(今梨树镇),仍称梨树城分防照磨。从清道光元年(1821)至光绪三年(1877)的五十六年间,先后有照磨20任,名单如下:

1、道光元年(1821),高  涵任照磨;

2、道光四年(1824), 马  宣任照磨;

3、道光五年(1825), 沈  荣任照磨;

4、道光八年(1828), 孙亦堂任照磨;

5、道光十一年(1831)张步鶱任照磨;

6、道光十五年(1835)张长泰任照磨;

7、道光十六年(1836)刘经常任照磨;

8、道光十七年(1837)张长泰任照磨;

9、道光二十九年(1849)杨茂林任照磨;

10、咸丰八年(1858)福  征任照磨;

11、咸丰九年(1859)徐  棠任照磨;

12、同治三年(1864)董  源任照磨;

13、同治四年(1865)姚利绅任照磨;

14、同治五年(1866)胡俊德任照磨;

15、同治五年(1866)张云番任照磨;

16、同治六年(1867)蒋寿同任照磨;

17、同治十三年(1874)王官彦任照磨;

18、光绪元年(1875)夏昌龄任照磨;

19、光绪二年(1876)沈谋成任照磨;

20、光绪三年(1877)赵良楷任照磨。

从名单上看,与前边资料的数据有些出入,不过应该只是一人而已,也不算啥。

(魏晓光博客:文章名为《清朝时期梨树县历任分防照磨名录》谢谢魏晓光)

(不好意思,魏晓光,没经你同意把载你的照片放上了,如不妥告知即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