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所有故事里的桥段,父子之间总是存在一定隔阂,只是程度多少而已。
考大学失利的青年回到小山村,心不甘情不愿地接替了父亲的邮递员工作。
不放心之余,父亲带着儿子,开启了他第一次乡村邮递员之路。
似是再次开启了轮回一样,还是那条邮递路,它是理解之路,也是和解之路。
路,没有尽头;人,却有收获。
01、叮嘱,给五婆的信
第一站,父子走到一个小山村。父亲叮嘱,需要给盲人奶奶五婆定期送信,这封信是不存在的,是替五婆在外工作的孙子写的,适当的还要放点钱在里面。
父亲做的是照顾老人,给老人希望,保留那份质朴的亲情。
这一刻,儿子开始理解父亲,明白了父亲感性的一面。这一次,要换做他来延续这份之后的工作了。
身为儿子的他开始懂得,送邮递是任务,送温馨才是工作。
02、婚礼,特意选的日子
进入一个侗族村落后,恰好遇到了一位侗族姑娘婚礼。
参加婚宴的过程中得知,原来是他们特意在今天举行的,算好日子,知道父亲今天回来,为的就是能让父亲喝上一杯喜酒,感谢他多年来,风雨无阻的为村子送来亲人们的信件与问候。
这让身为儿子的他心灵再一次触动,感念到父亲这份工作背后的付出和回报。
父子在沟通时,父亲还含蓄的和儿子谈论起了爱情,他说:“我每次进山只要看见她就想起你,我在心里面说,不定哪天要是我儿子看见你啊,一定会迈不动步的。”
此时,身为儿子的他发现原来自己的父亲也有憨实和逗趣的一面。
原来啊,他以前都没有去观察、去感受父亲的这一面,也许对待母亲,父亲应该有过这种憨憨话语吧。
03、过桥,背起父亲过河
经过溪流时,试了下阴冷的河水,看着年迈的父亲,身为儿子的他说:“有我在你不用再下水了”,于是,他执意背起了父亲过河。
心里此时想到是:“村里的老人说,背得动爹,儿子就长大了”。
此时,身为父亲的他才发现,不知不觉间,儿子已经长得很高大很强壮了。
回想过往,自己也曾在儿子年幼时,将他放在自己的肩头骑着,感慨之余,趴在儿子的背上的他,一度哽咽起来。父子间此时,心灵的道路越走越近了。
这不再是一条简单的山路,似是父亲往返了一生的心灵之路。
04、信件,共同拾起
路越走越顺畅,从山民口中,听说父亲的过往,滚落大山受过的伤,喝着行路人准备的泉水。
他也终于知晓父亲所做的一切,理解了父亲的不易。就像母亲说的:“他也不容易”。
也像现在父亲说的:“你妈跟了我,等了一辈子”,原来他们都懂。
此时,父亲也渐渐地走进了儿子的内心。
父子走到风雨桥头时,此时,风雨吹的信件飞起飞落,他们没有慌乱,父子二人和身边的狗,一起蹲下拾起了信件。
当儿子无意中喊出:“爸,我们走吧”。此时,可以想到,父子二人已渐渐理解和包容了对方。
柔肠百转,泪湿眼眶。
充满关爱的严父形象已经慢慢向体贴入微的慈父转化,只是这种转化好像春雨一般,润物而又细无声。
05、尾记
山路的崎岖,不抵乡情,更不抵沉甸甸的父子感情所带来的温暖!
就像故事中所诉说的,可以想到,往后,父亲与儿子的日子一定也不会有多大改善和变化。
但是,双方心灵上的鸿沟、隔阂、矛盾将因此而填平。
而身处外地,或学习或工作奔波的你,有没有与父母有过隔阂、有过争吵、有过沉默?
有没有回家看望过二老、吃过饭、亲切交谈过?
有没有牵着父母的手、搀扶过父母、背起过父母?
试想下,多年以后,当你的父母老去,你还能有机会与他们唠嗑、吵闹、相互叨扰、相互关心爱护么。
没有做父母的不是,只有做儿女的不孝。
要学会长大,更要学会去背起一个为人子女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