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清
傍晚和朋友在小区里行走,看到有几个3、4岁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突然一个小朋友,因为跑得太快跌倒了。
这时候小男孩的奶奶,不紧不慢地走过来,她不是问孩子痛不痛,伤到哪儿了,而是面无表情说:不许哭,赶紧起来!不就摔了一跤吗?
小男孩的眼泪在眼圈里打转,看看摔破的膝盖,瘪了瘪嘴,强忍住眼泪;旁边带着孩子玩耍的家长,纷纷竖起了大拇指:真棒!真坚强!
同样身为妈妈的朋友,看到这一幕却露出了疑惑不解的表情,她问我:孩子摔疼不哭,这样真的好吗?
一:
想要了解孩子“不哭“好不好,我们首先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要哭?
哭泣,是人类在应对痛苦与挫折过程当中,一种自然释放压力的本能反应。我们每个人生下来,留给世界的第一个声音,就是哭泣。
因为从妈妈37度的温暖子宫,忽然一下子暴露到了摄氏27、8度的产房,听到周围劈里啪啦的器械声、说话声,感受的刺眼的灯光,小小的婴儿感到恐惧和害怕。
通过眼泪、通过哭泣,可以让心中的负面情绪得到疏泄,给自己心理减压;然而,随着慢慢长大,有些人却慢慢失去了这种本能。为什么呢?
孩子的表现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通过一天一天、与家长的一个交流,一次一次从家长那里得到的反馈,从而形成自己的一种经验。
常常碰到有些家长不允许孩子害怕,如果孩子说怕恐龙,爸爸就说:那有什么好怕的,都灭绝了;如果孩子怕黑,妈妈就说:妈妈都不怕,你也不用怕。
那么慢慢地,孩子就会学习到:哭是不好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不喜欢我哭,难受了想哭是不对的,于是为了取悦大人,孩子在想哭泣时,就开始尝试压抑自己。
二:
那么,这种假装出来的坚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这种压抑仅仅是表面的,不哭,并不代表内心的情绪就会消失,而只是不表现出来而已。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常憋在身体里,长期积累起来,容易生病。
当孩子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情感,不敢表达,这将成为他一生的性格和负担。
等这个孩子长大了,他们会自卑,敏感胆小怕事,过于压抑自己,而不敢正确表达自己,这样反而会造成对孩子的创伤。
如果在家人面前都要戴上假面具,孩子在哪里才可以做真实的自己呢?
经常被阻止宣泄情绪的孩子,亲子关系也往往不是那么的亲密。
因为他们有什么话,也不会对父母开口,犯了错会撒谎,遭受欺负会隐瞒不报,情绪压抑久了,一旦爆发,会、将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三、
那么,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拥有真正的坚强呢?
哭”是人最常用的,表达情绪情感的方式之一,没有性别之分,没有年龄之限,更何况孩子。
孩子需用“哭”来表达疼和不舒适感,也需要用哭来宣泄“摔倒”的挫败感。
当一个孩子哭了,家长只需在孩子身边,陪伴他,给他哭的权利。
等孩子哭够了,说够了,再从理解的角度跟孩子进行对话,孩子的情绪天平就会逐渐达到平衡,家长也更容易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长此以往,能培养出孩子积极向上的情感能力。
“勇敢“是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是一个结果性的表现。
它源于内心对于 “我可以” 的自信;它更源于内心相信 “即便不行也有人会接纳我、为我托底” 的安全感!
情绪经常能够被接纳的孩子,他们的性格会比较平和、与父母的关系也比较亲近。
由于内心时常充满爱的能量,他们自然也要比其他小朋友来得更有勇气。
话也要说回来:或许当我们是局外人的时候,说什么都非常的容易。但当真正面对孩子哭的时候,大人要做到从容淡定是很不容易的。
如果我们身边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不允许孩子哭,我们首先也要能够理解到他们。
因为当一个人有强烈情绪,恰恰是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德国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曾经这样说,“其实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
”孩子的哭闹会让照顾者处于一种特别状态,让许多家长怀疑他们为人父母、为人家长的能力。
所以会对孩子的哭泣紧张、排斥、反感,第一反应去制止孩子哭泣,想要尽快切断这个让人感觉难受、痛苦的“源头”。
孩子是一个个来到我们身边,引领我们的天使,在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经常通过激发我们情绪的方式。
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提醒我们,需要自我关怀成长,及时觉察改变。
“我们喜欢孩子的笑容,也要包容孩子哭声;”我们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真实、坦然地流露自己的感情,活出自然舒畅的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