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簸辗转七个多小时,终于抵达成都。青莲居士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古人诚不我欺也。
(一)从容的微笑
朱红威严,黛瓦森然。青苔漫上枝桠,记录了一段段在时光中漫漶的记忆。
其实这里本不该叫武侯祠的,此地乃汉昭烈庙是也。但因武侯的名气太大,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肃更是被士子百姓所传唱,因此人们只知有武乡侯,刘皇的名气倒是要弱上几分。
其实无论是汉昭烈庙,还是武侯祠,无论阶下的游人是肃穆礼拜还是嬉笑游闹,想必丞相是不会在意的。他的功绩、他的伟大,并不需要我们这些不肖的后世子孙评判。千百年过去,丞相始终静坐于龛内,从容豁达,泰然自若。羽扇纶巾,笑看春秋风流。
我不由想起那段滔滔乱世。三国鼎立,群雄逐鹿。川蜀大地见证了一代代君王指点江山纵论天下,见证了将相睥睨天下的忠勇与胆识,和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刚强。虽然千秋功业早已化为黄土一抔,但它蕴含的川蜀文化底蕴却可以流传千古,影响一代又一代川蜀人的性格基因。
时维孟夏,岁在己亥,余幸得以拜谒蜀相武乡侯谥忠武侯诸葛孔明之祠,遂作诗以记之。
锦城孟夏雨风凉,丞相祠堂雾霭茫。
日慢草庐春睡醒,布衣躬耕在南阳。
隆中一对真名士,二表出师日月光。
一统河山今秀旖,东风浩荡万年长。
(二)欢喜的微笑
从武侯祠出来,坐车前往宽窄巷子品味成都美食。行程是如此有趣。前一秒还沉浸于三国的铁马金戈,下一秒就回归生活的烟火。其实,这正是生活的本质,也是历史的本质——不仅有王侯将相与朝代更迭,也有着这市井小巷与人家烟火。
伫立于文创店前,行走于宽窄巷间,观赏沿街风景,品味川蜀鲜辣,也不失为一种乐趣。傍晚的成都,又别有一番情趣。褪去了白日的熙攘热闹,多了一份宁静致远的悠闲,终于有机会慢慢品味旅行,也开始品味生活。岁月的沉淀化为清风穿过街巷,也吹进我们的心中。
(三)悲悯的微笑
一夜的小雨淅沥,清晨的成都格外清爽,令人心旷神怡。湿润的气息笼罩了锦城,洗去了昨日暮色中的朦胧。天边流云漫溢,白色泡沫被揉碎在那亘古的蓝色深邃中。伴随着金色的曦辉,我们乘车前往杜甫草堂。
草堂坐落市中心,是难得的闹中取静之处。步入草堂,过石桥,渡浣花溪,一尊杜甫的塑像映入眼帘。清瘦的躯体,枯槁的面容,夸张的造型将杜拾遗那份忧思与哀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过了柴门便是清代复建的草堂。白墙灰瓦,古色古香。阳光穿过婆娑的树影,洒在青石砖上,为院子镀上一层光辉。光影斑驳,发人思古之幽情。
其后面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复建的茅屋。千年前,杜甫在战乱中漂泊至此。虽然高适为他提供了一方歇脚之处,生活依旧贫困恶劣。但杜甫,作为诗圣的杜甫,作为儒家士子的杜甫,作为社会公民的杜甫没有忘记自己的信仰与操守,在那个风雨交加的黑夜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杜甫。
于是余有叹焉。余以为非彤衣白马者为富贵,亦非家境贫寒者为穷困。然人无高低贵贱之分,而德有好恶善恶之属。德者,可以忘处境之忧、漂泊之苦、别离之愁,可以四海为家,以天地为榻,以星辰为烛,以草木为枕,以虫鱼为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此乐何极?
是故天地之大,何处不能为家?虽茅屋一舍,竹榻草席,亦可光耀千古,功垂宇宙。凡有一心向善、慕古文章、忧国思民者,纵凡夫俗子,余必谓之圣贤。
(四)历史的微笑
从草堂出来,乘车前往四川省博物院。
首先我们跟随讲解员参观了张大千艺术馆。工笔写意,恰在似与不似之间,结构神态相似而夸大形制比例,既不欺世,亦不媚俗。笔端纤弱,然柔可绘仕女之娇柔慵懒,刚可摹山石之金刚万仞。协调阴阳,刚柔并济,此为画道,亦为天道。
随后的自由活动期间我参观了汉代陶石艺术馆。国家宝藏中的后蜀残石经和制盐画像砖就藏于此馆。
后蜀残石经是五代时期后蜀国丞相毋昭裔斥巨资、寻名儒,在石碑上雕刻的儒家十三经典籍。对望之间,我仿佛与先人对话,与历史对话。石碑已残,后蜀不复,然儒辉千古,薪火相传。
二馆中众多陶俑和画像砖则充分体现了川蜀地区的丧葬文化。“事死如事生。”川蜀先人将生前的荣华富贵都带入天国,也将川蜀文化的那份从容与豁达一同带去。我们只知蜀道难,却不知这片天府之土在千百年的沧桑与变迁中早已从容自得,欢喜度日,任由想象欢腾。
(五)士子的微笑
眉山三苏祠本是苏家老宅,在明末的战火中被烧毁。现在见到的建筑是清代复原的宅院。
祠内有三进院落。第一进是祭拜苏洵、苏辙与苏轼的祠堂。香火缭绕,青烟袅袅。时间早带走他们的容貌,尸骨也早就化为黄土一抔,但他们背后那份“穷则独善其,达则兼善天下”的情怀却感动着无数后人。
再往后依次是苏氏祠堂和来凤轩。水榭亭台、穿花阁廊,好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景象。
游毕,天色已有些阴沉。坐在车上,我不由陷入沉思:从杜甫,到毋昭裔,再到三苏父子,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是儒家士子的精神人格,一条儒学的发展传承之脉更是愈发清晰。两千多年来随着朝代更迭,岁月变迁,儒脉在道与术之间几番周折。但不变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生长在神州大地上的我们,不可不察也,让躺在典籍上的一句句古文,化为智慧和道理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继续弘扬和传承儒学之脉,让古圣先贤的智慧,照亮我们的人心。
草堂花溪径行幽,寻度野老少陵。谁怜工部与文叟?几回魂断,惟余残石经。
驱驾未赴泪已滂,文贤风骨浊蠲。雪牅萤窗万卷书。数载神游,儒脉古今长。
(六)迷狂的微笑
三星堆的伟大在于,它不是属于某个人的伟大,而是长江那条支流边诸多人物群像的光辉。三星堆出土的每一件文物,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够独立完成的。它代表的是一个氏族部落甚至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的审美观念和认知程度。奇谲的想象,夸张的容貌,正是对未知自然的敬畏和对自身的定位的不确定性。于是人们制作出高大的身躯,突出的眼球,这是先民们对自身定位的探寻。
尽管是四千年前的器物,仍然能传达给我们那巫的文化中迷狂的性格。它以狂暴的生命原始冲力创造出诡异而华丽的器物,纠结着神秘、恐惧、庄敬、奇想的情绪。那是对初民们在如狂的祭礼中对一切未知因敬畏与好奇而发出的颂歌。
从巫的美,到理性的文明,浪漫与古典构成了中国艺术风格交互不断的两个主题,也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之格局。
(七) 纯真的微笑
晚餐我们品尝了成都特色美食——火锅。一口咬下,鲜辣的味道在口中弥漫,刺激着每个人的味蕾。雾气氤氲,涕泗滂沱,却品味出温暖的味道,只因为大家都在一起。正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夜浓,星稀。茶香悠悠,仙乐飘飘。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又撩动了谁的心弦?我们总说“王公爱梨园消愁”,殊不知,戏中繁华却是谁的人生?戏外江山又由谁人演绎?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成都最,醉成都。
(八) 敬畏的微笑
荒草漫上断壁残垣,无名的野花在灿然绽放,不知可是那埋在地下的白骨生命的延续?
坍塌砖石下掩埋的,是他们的生命;寂寞的,又是谁的灵魂?
十一年前,我们还不谙世道,不能为你施以援手;十一年后,我们不再年幼,用无声的祭奠传递希望的祈愿。
今天,不再关心尘世的纷扰,只想用泪珠减轻你的伤痛。
此日,世界无色,只想用黑白吊唁大地的疤痕。
岷江汤汤,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映秀人用的笑容掩去哀伤的眼神。只是这笑容中,承载了太多苦楚与灾难。
回望几日的行程,川蜀大地经历了天灾人祸诸多灾难,川人的笑容构筑了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现在看来,自是容易理解得多了。也许一个人在真正无可奈何的时候,除了微笑,也只好微笑了。
一切达观,都是对悲苦的省略;一切坚强,都是被迫的成长;一切笑容,都是无言的控诉。一切暖意,都经历了寒冬的洗礼。
(九)山河的微笑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我们的先人赋予水最美好的品性与寓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水却可以掀起万丈波澜,凶险不定、喜怒无常危四方。坚强者莫之能胜水,而水却可以灌溉万顷良田,造福一方,孕育天府之国。
何谓柔?何谓刚?面对这浩浩长河,面对这亘古洪荒,先人们终于悟出了万物之道。那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运行之道。调和阴阳,刚柔并济,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水的伟大在于无物以易之。没有什么能够遏制水患,阻挡涛涛江河。正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滚滚洪流。惟有顺应水势,乘势利导,因地制宜,才能够谱写这天府华章。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亘古不朽。这便是道。
(十)离别的微笑
五天的四川之行终于要落下帷幕。回望五天的行程,我们感动于映秀,欢喜于熊猫,震撼于草堂,悟道于江堰……
成都荟,成都璀;成都翠,成都最;成都醉,成都味;成都蔚,成都岁……
再会,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