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食渊源流长。时下在众多的美食品系中,各种蕴含地域特色的美食,如雨后春笋般摆上了素以美食强国著称的中国人的餐桌。许多特色美食甚至经与文化融合,也被吃出了文化特色,更富有了地域特色。特色美食不但满足了当地人的味蕾,还被当做珍馐传到外地更有甚者远到国外,可见吃对人们来说已经不仅仅是吃了,它还起到了传播文化,传递友情的作用。
实属偶然,我邂逅了独具特色的一家“老味红薯面馆”。据史料记载,尽管红薯是上个世纪才传入合阳的,但是这家红薯面馆的老板已属第3代传人。可以说红薯面在合阳这个小地方,40岁以上的人都有吃过的经历,而且大家对于提起吃红薯面每个人都能滔滔不绝,讲出各人不同的体味和感受。
坐落在县城一条偏僻的小街上的“老味红薯面馆”显得很不起眼,以至于我住在附近许久都未曾留意过它。一次受友邀约,才发现他居然在我的眼皮底下已存在了四、五年之久。走进店里首先给我的感觉便是干净整洁的用餐环境,虽然地方显得不是很宽敞,但是却被老板安置的恰到好处。刚好有座,我和朋友落座后即有服务员递上小碗倒了两碗面汤。听朋友说他和老板是本村又是同年,所以经常过来,吃饭不是因为关系好照顾生意,而是的确因为他做的红薯面特别好吃。一番话说的我格外期待,毕竟我也是从小就吃红薯面长大的,只是近年很少吃到了,而且也不需要现在把个红薯面就捧为美食。期待是因为听了朋友的一番吹捧,才有了想吃的冲动。
也是因为比较熟悉的缘故,朋友说当年老板的爷爷给人家打长工,常年不回家,奶奶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就在老家的乡镇摆摊做点小吃贴补家用。红薯面就是其中的一种。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也没啥稀罕物,虽然红薯面也没啥稀奇的,但是他奶奶做的还就是比别人的好吃,后来把手艺传给了他父亲,父亲自小跟随师傅做乡厨,经过多年的厨艺生涯,自然各种饭菜做的精致可口,尤其是做红薯面的手艺被传承了下来。
老板姓陈名世红,从小不爱学习,净干些掏喜虫、上背墙、下池塘,窜沟底的事,所以很早就停学了。闯过社会、学过手艺,眼看都是快成家的人了还没个正经事干,后来他父亲就在乡镇开了家饭馆才把他安顿了下来。还别说人一旦遇上自己喜欢的行业,干起来不但得心应手,而且很能吃苦钻研,几年下来他做的红薯面更是远近闻名。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下人走出了家门,农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了他们的生意也就大不如前了。经过考察,他决定到县城开一家红薯面馆,于是就诞生了今天的“老味红薯面馆”。
由于顾客不是很多,在忙完手里的活后老板才过来坐下跟我们闲聊,我才有了对这家红薯面馆和“老味红薯面”更进一步的了解。为啥叫老味?他认为自己已属于第3代传承,为啥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方名小吃?是因为经传统工艺制作又加入了现代科学的调制方法,从原料到磨面过筛,水分的干湿到颜色和採面的软硬以及下锅的时机、蒸煮的时间,最不能忽略的也是最关键的后期调制,他都自己亲力亲为,就是为了每一碗都精致到毫无差别,他的愿望是打造成流水线样的产品模式。
经过几年在县城开店的磨练,可以说“老味红薯面”已被他打造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特色美食,一些酒店的餐桌,单位的工作餐,外卖的平台上,经常性的出现“老味红薯面”,品尝过的人都交口称赞,一些食客更是成为店里的常客。人们在吃腻了大鱼大肉之后来一碗“老味红薯面”才觉得过瘾、实在,可以说老味红薯面已不用宣传,在古莘大地上已成为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而且经过包装走出合阳、走出陕西,甚至已传到了台湾等地。
一边品尝一边听着老板的闲聊,才觉得今天的红薯面已被吃出了新意,也的确有别于以往吃过的口感和味道。但凡用心做,任何事情都能做得更好,一道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红薯面经过陈老板的用心投入,已成为合阳一道亮丽的美食品牌。这是无数食客的福气,也是中华美食名小吃不可或缺的一个响亮的品牌。据他说目前他已在申请“老味红薯面”的专利,随后他还有想法:用文化的手段打造更有影响力的美食名片,申请非遗也在他的计划之列。
听着精干帅气的老板一席谈,我口中吃的仿佛不是红薯面,而是一份浓浓的情怀,品尝的不是地方特色,而是一道高大上的著名品牌。搁罢碗筷,又一碗浓浓的红薯面汤倒在碗里,“细节决定成败,我希望每一位食客都能给我提出意见,也能给我好的建议,我希望小吃走进大天地,传播的不仅是美食更是美食文化”。
是啊,在不缺少吃穿的如今,人们已不再是简单的要求吃饱肚子。从一碗“老味红薯面”开始,从陈老板的构思出发,也许未来还有一段路要走,不过我坚信就凭他认真负责任的态度,敬业的亲力亲为,以及他内心不甘平庸的豪情,明天的“老味红薯面”将不再只是这一家小饭馆的美食,它更会成为普天下所有人口中的美食,让我和所有的人共同期待它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