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5
一个人的消费观,某种程度来讲就是其价值观的映射
前些日子跟一个经常相聚的朋友在逛商场的时候走进了一家名牌折扣店,大多为国内外知名品牌断码的衣服、鞋包,当然还有些日用家居等等。近些年,这种类型的店颇受消费群体的欢迎。朋友兴致勃勃的在店里挑来挑去,中间不断的惊呼“好便宜”,与此同时还不遗余力的跟我阐述他的“奇特消费观”。
朋友是一个典型的,喜欢自嘲“穷人”的90后,当然和我一样是那批接近30而立的人 ,那批被称为新进消费主力的一群人,同样也是所谓最追求个性的一批人。朋友跟我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性价比”,还给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原价大几百,上千甚至大几千的商品,他觉着很贵,性价比很低;而当这件商品开始打5折,3折甚至1折的时候,他就觉着性价比很高,并且他从不把商品本身是否可以带来愉悦感作为选择标准,好像唯一的快感来源在于他认为的“性价比”这件事情上。朋友的这种消费观在我看来是很奇特的,其实,他在生活中并不是一个小气或者吝啬的人,不管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这点在我看来就是他身上最大的一个矛盾点。说到自身矛盾这个词,我发现这在我们这批90后身上是一个普遍的特征,当然我也不例外。我的消费观和自我的性价比定义是,取决于对某件商品或事物的喜爱程度。举例来说,自助餐,事实上我是一个饭量不大人,去自主餐厅那么多次,小到几十块,大到四五百块,都有过尝试,很坦白的说,单纯从食物的价值来看我没有一次回过本,但是,却有那么 几次自己感觉很值的经历。当然也因为我的这种价值取向,被我的这位朋友无数次的嘲笑为“矫情”,尤其是在买衣服的时候,总是在斟酌对于某件商品的喜爱程度,所以总是表现为挑来挑去、犹犹豫豫,还不一定买的了。但是,若是自己真的特别喜欢一件商品,哪怕超过了我已往的消费水准,还是会买下来,这种情况在我拥有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后表现的越加明显。其实我认为,我的这种消费观主要还是受到了家庭的影响,尤其是我的父亲,在我刚离开家乡,独自一人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他一直跟我灌输的一个理念就是,虽说家庭不太富裕,不要乱花钱,但是有些钱该花就得花,逐渐的也就养成了我这种既克制又自由的状态,这点上我还是很感激我的家教的。
也许真的就如社会上对90后群体的评价的一样,我们这一批人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在这个自由获取知识信息的时代,充斥着林林总总的价值取向,也培养出了异于大众消费观的多元消费观。虽然,这其中的大多数在我看来都是“奇特的"。
消费这个东西是不能有攀比心理存在的,这样容易失去理智。但问题常常是,大多数深陷其中的兄弟姐妹们并不自知,且自认为因为某种信仰而消费,为自己内心以及思想的寂寞与空虚买单。对此我只能劝您多读书,读些有思想的书,接受书籍中人性的熏陶,去对比,去思考,从而去塑造自我思想及价值取向,做到真正的遵从本心。这段路总是漫长的,一开始也总是枯乏无味的,但总要去尝试着踏上这样一段旅程。
其实,决定写这样一篇小文的初衷,并非是批判什么,而且自认为也没有什么资格去批判别人,或许我在您的眼中也不过是个小丑或者笑话。我想做的仅仅是记录,让我在听到这位朋友的那一席话时的思想印记保留下来,当然,这也是属于我们这一批人的时代记忆。我这样想着,也就这样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