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事物,都有一把自己的尺子来测量事物的长度,这在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之中。而这样的视角来源于个人的秉性、来源于受到的教育、我们与他人的交流以及事物对我们的反馈。它是可以改变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是否受到启发大开了眼界,是否受到诱惑降低了标准,或者从始至终,固执如初。
如初,是否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内置于所有人之中,横亘于众山之上,绵延于宇宙之内。人们会追问,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们常反思,所做究竟是对还是错。是否万物皆明,只为生活所束缚,还是大道通远,只能从生活中去找寻。
我们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如果说我思故我在,不如说过好当下。
如何才能过好当下呢?无忧无虑无悔无惧,专心致志以忘记它事,脚踏实地以体会节奏,然而这似乎很难达到,内心很难毫不动摇地生活。
我们与他人共同前进,离开他人将无法生活,或者说生活艰难而孤独(倘或世界上只剩一个人),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真诚、善良以及美丽的纯洁本质,它们可以将人们更加和谐地团结在一块。利益须在规矩的监督之下,暴力终将生出悔恨。
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我们也会反过来认识自己,作为广大世界的一元,对自身的认识也有助于认识世界。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立场,我们以此来坚持自己,表明自己。然而自己的观点可能是片面的和不恰当的,我们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在自己的体验和反思中,可能改变自己的观点。我们必须抱着他人的观点可能是比我们正确的心态来交流,必须有敢于承认的态度,即使我们自己难以转变原有的观点。
就拿我自己来说,虽然以崇敬的目光看着星光闪闪的众人,却难免有些固执。如果人不能坚决地相信一件事情,是不能找到脚踏实地的感觉的。而为了使自己能坚定地从事现在的事情,最好以谅解的心态看待以前的幼稚的决定,我们或许在前往南墙的路途中,但是在碰到它之前,我们并不能确定如此。即使有高人的指点,我这个人还是固执地要亲自看看结果,在我到达南墙的时候,我会毫无留恋地转弯。也许我的转变会加快一些,但这是不是改变了原有的在某些情况下是优点的——“固执”呢。
我读书很慢,喜欢边读边思考边体会,刻意读快了感觉好像没读过一样,焦虑不已。以前读书少,最近读了一点,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越发感觉自己读书少了。而自己读得又慢,很是着急,所以找出几本书来同时看,一本看一章。这样好像是“博览群书”,其实不成体系,只知小小角落,却难以见到全貌,有些意味感觉,却难以始末贯通。可就我这速度,啥时候能走到南墙而幡然醒悟而痛下决心?
唉,唠叨啥,不如洗洗睡了,明日继续。
最近看了点哲学史,有点儿感想,写了一通瞎话。有些话我也不懂,写出来是为了凑个句子,撑个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