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一边在厨房洗碗,一边听“十点读书”的一篇文章。文章结束后,飘出了齐豫《橄榄树》的歌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这是一首十足的老歌,似乎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我最初是被它的旋律吸引,长大后却更衷情于它的歌词,因为日渐长大的我一直在“流浪”,感觉这首歌就是在唱自己。
我出生在G地,两岁多时,由于父母单位流动,我们全家“流浪”到了H地,光小学就换了三所。尽管中学和大学都在H地,我也在学生时代结交了当地的朋友,去同学家里做客,可我毕竟只是客……
这种客居他乡的状况,给我带来另一个难解的梗——不会讲家乡话,或者说不会讲方言。我的家人是讲G语的,我却只会听,不会讲。而在学校大家还是都讲普通话的,所以对于H语,我也是只会听,不会讲。
工作后,我一时兴起,南下S地。那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充斥着梦想的城市,汇聚了形形色色的方言。虽然大家工作时还是普通话居多,但一碰到老乡,嘴里都会瞬时飞出家乡话,聊得那叫一个热乎。他们不会觉察,当时在旁边的那个我,曾经有多羡慕。
新朋友新同事见面最爱问的,似乎就是你来自哪里。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说自己出生在G地,生长在H地。哦,那你就是G地人。之后对方会接着问,你节假日回G地吗?我又解释父母现在都在H地居住。哦,那你就算H地人吧。呃……我父母都是G地人,我也还是G地人吧。然而当真正遇到了G地人,你会说G语吗?你了解G地的变迁吗?我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知,突然觉得自己这个G地人就像假冒的一样。后来,我干脆就说自己是H地人,懒得再去解释那么多。
尽管知道自己的根在G地,可毕竟没在故乡生活过,屈指可数的几次返乡画面,也日渐模糊,越来越没有归属感,就像《橄榄树》中所唱,流浪远方,流浪……为什么流浪呢?歌中前几个“为了”都可以理解,唯独最后一个“为了心中的橄榄树”,没闹明白。
三毛为什么要用“橄榄树”代表心中“圣地”,不得而知。那我呢,为什么流浪?我本最喜稳定,造化弄人,却偏要我从小就像游牧民族一样四处迁徙,远走他乡。好在现在的我已不再漂泊,再次听到这首老歌,恍如隔世。而那一段岁月,注定和这首老歌一样,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