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下的数学课堂
一段时间以来,对自己的课堂不是特别满意,课堂中有没有引发学生的思考?有没有抓住数学的本质?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的教学特点又是什么?
周四教育局教研室来学校视导检查,数学组抽中了三年级的吴老师,我和三年级数学组长唐老师一起帮助她完成教学设计和助学清单,她之前准备的周长已经讲过去了,只好另选一个课题,最终她选择的是《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正好我之前讲过这节课,就把我的课件发给她,方便给她提供思路,可能也比较认可我的设计,吴老师直接就用了我的课件和助学清单,课堂效果还不错,教研员听了很满意,直接将吴老师纳入到了研学会。我替吴老师感到高兴的同时,不禁感叹这不就应了那句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课件是别人的,但是吴老师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将课件思路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融合在一起,可见还是有一定的能力。
吴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我就在思考几个问题:如何让学生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其实就是数学抽象的过程,具体表现是学生怎样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何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在导入环节,吴老师将四个苹果、2个棒棒糖、1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导入,自然而然的引出半个月饼,现实中的半个在数学上就是二分之一。吴老师提出问题,怎么分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都可以说出来:两个苹果,一个棒棒糖,半个月饼。我听课的时候,最感觉这里少点什么?虽然是导入,但也应该在这里渗透本节课的重点——平均分,如果吴老师再追问一两个问题:为什么这样分?四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两个苹果,怎么用数学来表达呢?你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苹果平均分的过程呢?我想这样去追问,孩子们会不会对生活问题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的更到位呢?会不会更加激发学生数学表达的欲望呢?
2022版课程标准颁布的数学核心素养“三会”中,我对“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这句话感受特别深刻。记得上学那会问过我的数学老师,学习数学到底有什么用?老师怎么回答的我忘记了,现在想来,数学课堂努力培养的就是学生如何用数学来认识现实世界,就是“三会”啊!
所以,数学课堂应该在老师的启发下,不断的用深度的问题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交流、质疑、反思中理解数学、喜欢上数学。
周五打算新授百分数,本来设想的思路是根据课本上的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认识百分数。碰巧晨读的时候教务这边开了个短会,只能安排孩子先预习百分数,等到新授课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已经记住了百分数的定义。那我这节课怎么上呢?本来百分数对于学生来说就不陌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百分数又和刚学过去的分数有很大的关系,如何在学生已经预习的基础上,激发出思维的火花呢?
那就试着制造问题,激发矛盾吧!
一上课,我先提问了几个孩子什么是百分数?基本上都能把书上的定义说出来。我又问:你觉得百分数到底是什么?
王梓硕:我觉得百分数就是一个分母是100的分数。
上来梓硕就给我们制造了一个讨论的热点。
部分孩子能积极的投入到这场辩论中,但是我能看到还有一部分孩子,根本不知道大家在说什么。我经常和学生说,如果你认真听老师讲课,并能发现问题,你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学生。但是如果你能认真听同学分享的想法,并能发现问题或产生共鸣,那你就更厉害了,学习对于你来说,就不是难事了。
赵梓缘:我认为不对,定义写了百分数就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赵梓缘很清楚的认识到“百分数是分母是100的分数。”这句话不对,他很聪明,能立马想到用定义来反驳,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我追问:“听明白了吗?谁懂同学们在说什么?”
安致萱:我感觉有问题,百分数是分母是100的分数。
崔元哲:我认为不对,分数可以表示一个数,还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但是百分数只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崔元哲这一回答,一下子把大家整明白了,看到孩子们发出“哦哦”的声音,我在心里也乐开了花。
师:你们听懂什么了?
安致萱:分数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量,也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关系,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又找了几个孩子,都能把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说明白,看到孩子们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思维得到发散和碰撞,我是打心底的高兴。
对啊,数学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啊!以问题为引领,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在倾听老师、同学的想法时,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表达,真正有所领悟和收获。真实的学习必须是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真实的学习必须是在自己表达中形成的建构。思考重要,表达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