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数学无处不在。只要你留心观察,善于动脑,你会觉得自己好像置身于数学的海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指出“要重视从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因为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产生了数学,并且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而数学又服务于社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数学将成为这个世纪每位社会成员的素养、知识和技能。
一、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我们对熟悉的生活情境,会感到亲切,会更有兴趣。
数学课本中越来越多的“解决问题”都以发生在我们身边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更好地启发我们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帮助我们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我们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那么同学们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学习中,我们的老师越来越多地创设了许许多多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让我们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二、走进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很有用”,它是经过千百年来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所证明了的,这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在小学阶段,不是每一位同学们能真切能感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一一对应,在不知不觉中学握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
例如,学习百分数时,可以请爸爸妈妈指导我们有意识地从报纸、电视上搜集具有现实意义的关于百分数的数据,从收集的素材中认识百分数的义,学习百分数的知识。这时学习到的关于百分数知识,是从生活实际中得到的,当生活实际中有关的情境再现时,同学们就能快速地用百分数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学习应当走生活化的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更好的体验到数学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在“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向课内汇集”这样一个动态化生成的过程中,更好的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三、走进生活,感受数学中的生活,进行情感的熏陶
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同学们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
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紛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美,如在学习图形的对称性时,我们是否能想到生活中具有对称性的实物,从而感受数学的对称美。
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时,留意一下那些高耸入云塔吊,注意一下那些美丽、雄伟的大桥,你是否能感受图形的神奇与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生活处处都能发现数学的精彩与美。
小学数学的学习应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以发展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四、结合生活实际,尝试更多解题思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一切创意始于质疑,无数事实证明:没有疑问,就没有创意。
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一切创新的前提。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 “疑乃悟之父”等至理名言。
氩弧特写
普利斯特里和舍勒都先于拉瓦锡发现氧气,但由于他们对“燃素说”深信不疑,使他们在真理碰到鼻尖上时却与真理擦肩而过;
瑞利勋爵发现从不同实验途径得到的氮气纯度略有不同,大胆质疑深入研究,发现了稀有气体氩;
二十四岁的德国年轻化学家维勒,敢于怀疑盛极一时的“生命力论”,实现了由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飞跃。
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可以尝试从已知知识中,或者认真观察身边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以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以开拓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