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 「孝道」总是被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纲常伦理也在人们心中扎下深根。
现在看来,这种纲常的绝对服从让人无可奈何了几千年,仿佛只能祈祷自己投胎的时候撞上一个好人家。
而在当时,无论君父夫的质素如何,绝大多数人都服从着这种纲常——臣不易主、子不逆父,妻?只有被休的份。
以前总觉得世上父母无一例外都是伟大的,我们过各种节日,用各种诗词去歌颂他们的光辉。
以前总觉得一个人的年纪越大,会越发慈祥和善,越发有智慧。
以前总觉得一个人尽管再愚昧再可恶,也会善待自己的孩子。
但其实都不是。
豆瓣的Anti-parents小组已经火了很多年,初次阅览时里面的许多故事都令人瞠目结舌。
彼时我才意识到,我们的「知识」、「认识」和「现实」往往是偏差很大的东西。
不加思考的话,只会永远被麻痹在自己浅薄的「认识」之中而看不清真相,更别说将事情导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了。
这个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除了优秀品质之外,还有愚昧无知的人、有顽固不化的人、有心胸狭隘的人、有贪婪歹毒的人。
而绝大多数的这些人,在某一天都会成为他人的父母,难道一个孩子出生之后,他们身上的品质就会一夜之间被刷新成伟大无私智慧吗?
我想并不是这样的吧。
我们总说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可许多父母只做到了「养」,在「育」的方面更多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毕竟抛开身份来谈,他们自身的品质说不定都存在很多问题,更别说教育下一代了,但无奈的是通常子女在没有独立之前甚至是独立之后,都需要对父母绝对服从。
在现在的社会大环境下,亲情更多的是一种无字契约,大多数子女只有接受的义务,并没有证明或证伪的权利。
我自幼与妈妈感情甚佳,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与她在精神上的沟通也越来越多,这也得益于她打心底将我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她的附庸品。
妈妈经常跟我说,孝顺不止应该让长辈在精神和物质上获得充实,还应该帮助他们在有所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与进步。
其实我觉得她说得很对,但我一直觉得这很难真正去实行。
无论你愿不愿意承认,事实就是大多数的子女在父母眼里只是自己的附庸品,是一种「物」而非「人」的存在。
你的青春仿佛被视作他们的重来,也许你被迫在完成着别人的梦想,你只能活成他们想要的样子,甚至你未来的另一半,都得是他们心中的理想伴侣。
说着「与孩子做朋友」的漂亮话,实际上却干预着他们的思想,在双方意见一致时频频点头说是民主家庭,有分歧的时候拿出棍棒说现在你翅膀硬了老子还不信管不了你了。
沟通是一种让双方互相理解对方、互相进步的途径,但前提是在沟通时双方的精神地位处在一个相对平等的状态,否则就别耍流氓还要立牌坊了。
我一直在想,我们为什么要生孩子呢,难道只是因为我喜欢像樱花糕一般甜美的小女孩,喜欢她如深山里那一汪湖水般清澈的大眼睛,喜欢她像小天使一样扑到我怀里说爸爸亲亲的可爱样子吗?
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这些理由而让一个生命诞生,那是不是有点过于自私呢?
我很喜欢这样的小女孩,但我经常在夜里审视自己,我的基因值不值得被传承下去,我的品质能不能给她好的教育,我会不会成为又一个祸害呢?
假若真是如此,我宁愿放弃樱花糕和那汪湖水,还有我的小天使。
为人父母是最简单的事了,做爱别带套,也就一瞬间的事。
为人父母也是最难的事啊,我们穷极一生,直到走进坟墓,也许都没有办法把这件事情做好。
但我想,我们都会,也都应该去努力变得更好。
因为十年后的六一,我还要亲口对你说儿童节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