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白鹿书院宣告正式关闭,孝文孝武回到了白鹿村。
嘉轩看着两个儿子心里非常喜欢,他让儿子们记住“耕织传家久,经书济世长”,他认为儿子们在白鹿书院已经受到良好教育,所以再不要说人家到哪读书干什么事的话了。
【嘉轩不想像鹿子霖那样把儿子送进城里读新式学堂,他认为朱先生教的就是最好的。“耕读传家”是中国最传统的价值取向。耕种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读书则是人们精神追求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男耕女织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家庭生产模式,白嘉轩和鹿三忙于地里的农活时,白嘉轩的母亲白赵氏和妻子仙草纺线的声音此起彼伏,“把沉稳和谐的气氛弥漫到四合院的每一个角落”,劳动的安心以及这种古老的劳作方式承载的幽静、贤淑而深远的文化特质让人心理愉悦。这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完整的生产体系无需向外求助,只需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安心劳作就可以满足人们日常所需,其稳定性、传承性和完整性决定了人们生活的安稳、充裕和心理上的自足感、成就感。】
【读书的精神诉求。农民身份且为族长的白嘉轩对读书人——姐夫朱先生本就敬重,他断定朱先生是一位圣人,认为朱先生能“看透凡人的隐情隐秘”。白嘉轩“知书达理”的潜意识,让他支持两个孩子读书。为方便全村孩子读书,白嘉轩带领族人在祠堂里修了学堂,并在朱先生推荐下聘任徐秀才为先生,朱先生和徐秀才都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此举也可看出白嘉轩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弘扬。即便对在自家做长工的鹿三儿子——黑娃,白嘉轩也自愿出资供其上学,同样源于 “知书达理”的朴素认识。】
嘉轩打发孝武进山去经营中药材收购铺,把孝文留在家里。他认为孝文将来是可以统领家事和继任族长的。
孝文完婚了,白嘉轩以族长的名义主持了儿子儿媳进祠堂叩拜祖宗的仪式。
鹿兆鹏也是过年时完的婚,可他却挨了父亲的三记耳光。因为他反悔了,不愿意跟冷先生的大女儿结婚了。被打第一个耳光他才回家完婚,接着是被第二个耳光打进洞房,鹿子霖的第三记耳光才把儿子打进祠堂去叩拜祖宗,然后鹿兆鹏就进城了。
鹿三本来还看鹿子霖的笑话。看鹿子霖的后人成了什么式子。归根到底一句话:“勺勺客毕竟祖德太浅太薄嘛!”
可现在黑娃根本没有资格引着媳妇进入祠堂,鹿三再也不好意思讥笑人家鹿子霖了,这件事仿佛一块无法化释的积食堆积在他的心口上。
【这也在鹿三心里埋下了对田小娥的恨,恨田小娥勾引儿子,让他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嘉轩和鹿三劝说黑娃丢开田小娥,黑娃不听。嘉轩说黑娃混沌弟子,瞎碰瞎撞几回,或许能撞灵醒过来。
【黑娃后来几经磨难,最终是灵醒过来了】
鉴于黑娃的教训,白嘉轩更注重孝文的行为规范。
新婚的孝文保持着晨诵夜读的良好习惯,他对婚姻中男女之事毫不知情。在新婚妻子的诱导下他才恍然大悟了,于是这个原先斯斯文文的书生便一发不可收拾的沉浸其中,天一黑就抹裤子钻被筒。
他压抑得太久了,好不容易遇到了可以释放自己的机会,便再也不愿意放手。
只不过,他的精力始终有限。没过多少时日,便两眼无神,身体虚弱,仿佛生了病一般。
【白孝文会如此放纵自己,或许说是沉迷其中,他是刚成婚,谈不到放纵,他只是在与妻子的接触过程中,感受到了久违的自由,唤醒了他一直被压迫的心,让他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这从侧面印证了孝文的自制力很差,难以抵制诱惑。
但人的原始欲望并没有被抑制,压抑越大,反抗就越强烈,因此,从小就被封建礼仪束缚的白孝文,在欲望被激发后就失去了控制】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鹿家也不例外。鹿子霖对儿子鹿兆鹏可以说是已经无计可施了。
完婚后鹿兆鹏再也不曾回家,他各种理由推脱,而兆鹏媳妇也只是以为兆鹏确实是在外面干大事。
冷先生是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之后决定把大女儿嫁给鹿兆鹏的。女儿是否幸福他不知道,女儿一脸忧郁他看不到,他只是冷着脸训诫女儿说:“男儿志在四方。你在屋好好侍奉公婆,早起早眠。”
兆鹏媳妇渴望他能回厢房里来,因为新婚之夜仅有的一回那种事,也使她丝毫不觉得他和她有什么不和。她甚至有些嫉妒田小娥,因为田小娥可以和黑娃天天在一起。她因为这种邪念懊悔不跌,可是各种怪梦又整得她心虚气弱。然而她依然坚信兆鹏因为干大事才不能回家,将来一定会衣锦还乡的。
【鹿兆鹏离家,对她不闻不问,她也渴望丈夫的疼爱,她受的教育是要恪守妇道,她也做到了,她侍候公婆,表现的温良恭谨 。可是她又眼红田小娥有黑娃,尽管她心里认为田小娥是婊子,是烂女人,她内心苦闷压抑无处诉说。】
【冷先生看出了鹿兆鹏不喜欢女儿,他要求鹿家把女儿休了,可是鹿子霖为了自家的颜面拒绝了,冷先生没有坚持,结果最后是害了女儿。】
兆鹏回白鹿原当校长了,可是他宁愿睡在潮湿的房子里,也不愿意回家。